高质量发展调研行| 合肥:科创之城 攀高向“新”
来源: 紫牛新闻
2025-10-08 19:38:00
“不沿江、不沿淮、不靠海”,没有禀赋资源,曾经的内陆“腹地”城市合肥,如今在互联网上是名副其实的“网红城市”,“科里科气”、“芯屏汽合”、“集终生智”,网友们各种调侃背后,反映了合肥紧抓科技这一“关键变量”、实现产业快速转型升级,在科技与产业深度融合中走出了一条高质量发展之路。
金秋时节,合肥市委网信办主办了“信心合肥”——长三角主流网络媒体调研行活动。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和长三角的数十家主流媒体记者一起,走进了合肥,几天时间里,记者实地探访了世界制造业大会现场、合肥合翼航空、亿帆医药、派能科技等点位,深切感受到合肥以独特的产业投资方式和科技创新模式,孕育出高质量发展“最大增量”,以科创之城姿态展示出强劲发展势头。
“低空翱翔” 经济新翼
“嗡……”,伴随一声呼啸,在世界最大的城市公园之一——合肥骆岗公园城市空中交通运营中心停机坪上,电动垂直起降航空器(eVTOL)瞬间升空,旁边的“航站楼”大厅里,售票系统已经就绪,这意味着普通市民很快将能够体验空中出行。
“这款型号为EH216-S的eVTOL是全球首个获得型号合格证、标准适航证和生产许可证‘三证齐全’的载人eVTOL航空器。今年3月,合翼航空就获得全国首批载人类民用无人驾驶航空器运营合格证,标志着中国低空经济‘载人时代’正式来临”,合肥合翼航空有限公司商务总监李静向媒体介绍。
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浪潮中,低空经济作为极具潜力的新兴领域,已成为全球科技竞争的新赛道。“十四五”期间,作为全国首批低空空域管理改革试点省份,安徽以科技创新为引擎,通过政策引导、场景拓展、设施完善、产业集聚,推动低空经济从概念逐步走向现实,形成“合肥与芜湖双核驱动,其他城市多点支撑”的产业格局,低空经济发展水平居全国第一方阵。
低空经济在合肥的应用场景远不止于骆岗公园。根据合肥市发布的《城市空中交通低空基础设施和场景应用规划》,未来三年,合肥将围绕“五圆五线”构建城市空中交通载人运输网络,建设超过30个eVTOL起降点,覆盖骆岗公园、天鹅湖中心、老城中心、东部新中心、滨湖中心等核心区域。目前,合肥市已集聚低空经济企业300余家,开通了无人机医疗物资配送、轨道巡检、外卖配送等200余条航线,初步构建起覆盖无人机研发、测试、生产、运营的全链条本地化产业生态。
2024年,安徽出台《安徽省加快培育发展低空经济实施方案(2024—2027年)及若干措施》等政策,设立10亿元产业基金,引导支持基础设施建设、企业研发创业等。在布局低空经济新赛道中,零重力飞机工业、览翌航空、猛狮航空等一大批研发、测试、生产、运营全链条布局的企业让低空经济蓬勃发展。无人机物流、城市空中交通、应急救援……安徽已形成以通用航空产业为主体,无人机、eVTOL产业加快发展的态势,产业链涵盖飞机整机制造、发动机、航电系统、航空部件材料、运营服务等环节,集聚企业300余家,2024年全省低空经济规模约550亿元。
智能制造 “压舱之石”
在2025世界制造业大会现场,京东方展台前围满了驻足体验的观众。其推出的31.5英寸16K超高清裸眼3D显示屏可以实现单眼4K的视网膜级清晰度、流畅的移动视差、以及超强的立体感与临场体验感,深度应用于医疗、移动通讯、数字文博、工业设计等多领域,推动全新的视觉变革。
在长三角一体化的产业棋局中,合肥以“传统产业焕新、新兴产业集聚、未来产业布局”为核心脉络,构建梯次分明、协同联动的现代化产业体系。注重以智能制造为主攻方向推动产业技术变革和优化升级,充分释放超大规模市场的规模经济、产业体系完备的“范围经济”两大优势,鼓励行业龙头企业建设垂直工业互联网平台、垂直大模型和工业智能体,牵引制造业“智改数转网联”整体加速转型,大幅提升制造业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让制造业“压舱石”作用更加凸显。
联想是“制造业皖军”的主力队员,2011年在合肥投资建设的制造基地已经成长为联想全球制造的重镇,去年全年工业产值达到1057亿元。联想合肥制造基地还是全球最大的智能计算设备研发与制造基地之一,不仅在个人电脑等智能终端领域保持领先,而且拓展到服务器和主板领域,并且前瞻性地布局具身智能等新兴领域。目前已经连续五年保持工业产值、营收双双过千亿,带动了70余家合作伙伴向这里聚链成群、集群成势。
作为中国汽车产业重镇,合肥集聚了蔚来、合肥长安、比亚迪等整车制造企业。去年,合肥新能源汽车产量就突破135万辆,增长81%,占全国总量超十分之一。
走进蔚来汽车的智能化工厂,处处可见“未来制造”的场景:如同“变形金刚”般灵活的机械手臂自如伸缩,精准抓取车身;无人驾驶的物流小车穿梭于车间,有条不紊地运送零部件;机器人协同作业,仅用98秒就能完成四扇车门的安装,高效而精准。工厂还配备了车身外总拼工位,其识别精度高达0.05毫米,将智能制造的极致标准体现得淋漓尽致。而在厂区周边,蔚来创新的能源补给站同样引人注目——换电站能在几分钟内完成电池更换,为用户带来快速、便捷的补能体验。
十年间,合肥地区生产总值连跨七个千亿元台阶,挺进“万亿俱乐部”。“科创名城”一路驰骋,也让合肥一跃成为长三角最受年轻人欢迎的城市之一。这离不开合肥强大的制造能力。从家电“四大件”到新能源汽车,从光伏逆变器到智能机器人,从实验室里的技术突破到产业集群的协同发力,每一次跨越,都是技术厚积薄发与产业链协同的成果,都是“合肥制造”向“合肥智造”的进阶。
“以投带引” 布局未来
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与新质生产力加快发展的过程中,合肥形成了一套独特的“以投带引”模式,即通过政府投资引导社会资本参与,共同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近年来,合肥市政府通过成立基金,以股权直接投资的形式吸引重大项目落地,并打造完整的产业链,促进了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的快速发展,较典型的如合肥投资的京东方和蔚来项目,分别带动了当地光电显示产业和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
目前,合肥重点布局三大量子产业,即量子计算、量子通信、量子精密测量,依托量子国家实验室,实施“量子城域网、超量融合”等应用工程,聚力打造“量子中心”。截至目前,合肥通过“以投带引”模式,已集聚量子产业链上下游企业近70家,培育了以国盾量子、科大国盾、本源量子、国仪量子、中电信量子为代表的头部企业,拥有省级及以上创新平台近30个。
在国盾量子展厅内,陈列着“祖冲之二号”同等规模的超导量子计算机,硕大的装置颠覆了常人对计算机的固有印象,该公司也是目前唯一一家量子科技A股上市公司。从世界首颗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墨子号”到世界首条千公里级量子保密通信干线“京沪干线”再到全国规模最大的量子城域网“合肥量子城域网”,合肥已然成为量子科学研究和产业发展的“双高地”。根据最新全球未来产业指数报告,合肥量子信息领域排名全球第2位,仅次于美国纽约,全国第1位。
如今,合肥的人工智能、集成电路以及新型显示三大产业已成功入选首批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合肥模式”背后,展现的是合肥在布局未来战略性新兴产业、抢抓科技创新成果转化机遇、以科创与产业深度融合作为城市高质量发展的坚定决心,在合肥的发展之路上,科技创新俨然已成为城市发展的核心标识、强大动力和巨大潜力,正是这种创新的力量,不断驱动着这座城市不断攀登,赋予其源源不断的活力与充满无限可能的未来。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 记者 马志亚
校对 胡妍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