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空穿越寻胜迹 |走进悠远绵长的历史画卷
来源: 紫牛新闻
2025-09-26 17:14:00
一条3.5公里的城市轴线,能承载多少历史?徐州彭城七里给出了答案——这条文明长廊串联起235处历史遗存。这不仅是一次地理空间的漫步,更是一场跨越千年的时光之旅。每一块砖石都在诉说,每一次重建都是新生。欢迎来到彭城七里,触摸徐州城最真实的历史脉搏,感受中华文明顽强的生命力。
文/孔小芳
黄楼:从历史遗迹到文化地标
矗立在黄河故道旁的黄楼,是徐州五大名楼之一,更是彭城七里文脉中极具分量的节点,见证着北宋文豪苏轼带领军民抗击洪水的不屈精神。
北宋熙宁十年,苏轼调任徐州知州不久,黄河决口。他日夜巡守一线,率军民筑堤挡水,成功护城;水患平息后,又奏请朝廷拨款筑堤固岸,主持修建黄楼。黄楼建成后,苏辙撰写《黄楼赋》,苏轼亲自书写,赋文既记录抗洪始末与经验,也完整描述徐州地形,更升华至豁达哲学高度。如今,这块黄楼赋碑就在黄楼一楼展陈。
黄楼的焕新,完成了从历史遗迹到文化地标的华丽转身。让千年文脉融入市民日常生活,成为古城徐州温暖的生活底色。
黄楼
文庙:千年学府的文商旅新篇
在彭城七里,徐州文庙是当之无愧的“文化担当”。作为祭祀孔子的标志性建筑,古代文庙实行“庙学合一”,逐渐发展为县学、州学或府学,成为官方育才重地。
据史料推算,徐州文庙始建于北宋景祐四年,距今已近千年。选址历经多次变迁:元代位于城东南隅,明初移建城东北,因黄河水患,明嘉靖后多次迁址,最终于清康熙二十一年落址如今的州治之东。
重建的文庙街区,在保留原有大成门、大成殿的基础上原址复建,并在南入口广场重现消失半个多世纪的“江北第一楼”——徐州鼓楼。与传统商业街区不同,这里以“文商旅融合”为核心。文庙街区一边是浓郁的文化氛围,一边是时尚的现代商圈。街区内,从寓意科举文化的状元桥到始建于北宋的大成殿,从高耸入云的摩天大厦到古色古香的“江北第一楼”,宜古宜今的风格碰撞成了热门打卡点。即使在平时,游客依旧络绎不绝。
文庙
城下城遗址博物馆:立体叠压的古城史诗
徐州地处黄泛区,自秦汉至明清共发生洪涝灾害四百多次。明代天启四年,黄河奎山堤决口,城中水深四米多,洪水三年方退,全城被泥沙掩埋,最深处堆积超十米;崇祯元年淤沙渐平,人们在原址按旧制重建新城,形成“城上叠城”的奇特景象。历史上被洪水掩埋的古城不在少数,但毁后重建能让上下城巧妙重合的,唯有徐州,这一景观也让城下城遗址成为解读徐州历史的关键密码。
从彭城广场步入城下城遗址博物馆,序厅正中“彭城”红底白字篆刻印章格外醒目,这二字源自2021年文庙街区地下城遗址考古——战国至西汉灰坑中出土的陶钵上,清晰刻有“彭城”二字。博物馆由门厅、序厅、遗址考古大厅、下沉广场、水院及草坡半开放空间构成,游客可亲眼目睹完整保留的明代户部分司衙门遗址、清代石板街巷与民居院落基础,甚至能看到一眼横跨宋明两代的古井。这里以“古今叠压、城下藏城”的方式,生动展现徐州自明清、宋元、唐代至南北朝及两汉的城市文化堆积层,堪称“看得见的历史教科书”。若想深入了解徐州过往,这里便是最佳起点——一砖一瓦仿佛穿越千年的接触,让历史变得可看可触,让人感受这座城市在洪水湮没与重建中顽强生长的生命力。
徐州城下城遗址博物馆
回龙窝:两百年古巷的古今交融
一竖两横三胡同,老树古井,袅袅炊烟,这里曾是乾隆皇帝绕不出的前尘古巷,两百年来,一路繁华至今。据徐州市志载,回龙窝因地势低洼,雨水倒流,久积难泄,俗称“回流涡”,后谐其音,美称“回龙窝” 。
位于古城城南的回龙窝,是一处始建于清代的古老而密集的居民区。最老的房子距今已有200多年历史了。以前这里有不少显赫家族的后裔,更早的时候还有公馆,几座大院落坐实了回龙窝的格调,那些房子盖得讲究,铁钉门、花棂窗、屋脊兽饰,无一不精致。
如今,彭城七里之上的回龙窝,巷弄间时尚餐馆、咖啡馆、茶馆错落。茶香咖啡香交织,古韵今风相融,延续着几百年的市井烟火。散发着古风的回龙窝,是如今的打卡胜地。书店、手创,各种特色小店,一店一院,韵味满满。
回龙窝
快哉亭:千年名亭的宋风雅韵
有一座园子,时断时续地出现在徐州千年的历史里,它陪伴着徐州的南城墙,以一座凉亭和一塘秋水,饮誉四海。它,就是快哉亭。
快哉亭位于徐州市解放路快哉亭公园内,取名于苏轼的《快哉此风赋》。苏轼调任徐州知州时,有人请他为亭命名,苏轼便挥毫作赋“贤者之乐,快哉此风”,从此,这座阳春亭便易名为快哉亭。此后,快哉亭历经兴废多次扩建维修。
快哉亭坐南朝北,是公园内东南角高出地面五米的一座独立院落,沿着二十多级台阶攀登进入枣红色的大门,跨入快哉亭幽静的小院,亭楼主体建筑坐落正中,古式长廊环绕相连,显得层次分明。经过精心改造后的快哉亭公园以宋代古典造园艺术手法为核心,展现宋式美学,彰显苏轼遗风。这不仅是历史人文景观的简单再现,更是一场独具匠心的城市文脉溯源。
快哉亭
户部山:楚韵汉风中的繁华记忆
户部山曾经叫南山,位于徐州城南的势高之地。明朝天启四年,黄河在徐州泛滥,南山因地势较高而免遭覆顶之灾。徐州户部分司署主事张璇为避水患,进驻南山的戏马台,后来,此处就被老百姓称为户部山了。
户部山有保存完好的明清古民居,它曾是徐州城最奢华的居民区,老街纵横,建筑精美。有世代书香、诗礼人家翰林崔焘故居:崔家科甲鼎盛,明清两代共有2位翰林、9位进士,为官者达13人之多;也有康熙年间丁丑科的状元、徐州人李蟠的府第;更有“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项羽点兵的戏马台。如今,街区秉持“保护、展示、创意、乐享”理念,依托明清建筑与古城墙遗迹,保留街巷格局,避免“千城一面”;每年数场专题活动及演艺,为游客带来怀旧、时尚、休闲的复合型体验,让户部山成为徐州历史文化的亮丽名片。
云龙山:142米山丘上的文化高地
“山不在高,有文则名”——海拔仅142米的云龙山,历史印迹灿若繁星。彭城七里范围内就有29处历史文化遗存,从北魏石佛、唐代摩崖石刻,到宋代碑文、明清古建,无所不包。
北宋苏轼任徐州知州时写下《放鹤亭记》,文中“春夏之交,草木际天;秋冬雪月,千里一色”将徐州四季之美融入文字,让放鹤亭成为文人墨客向往的地标。清末始建的碑廊镶嵌唐、宋、元、明、清碑碣,各体书法齐全;乾隆题写的“黄茅冈”字体雄浑;季子挂剑台彰显诚信精神;云龙书院见证徐州教育发展与文脉传承。
站在云龙山观景台站,云龙山水美景尽收眼底:西望云龙湖碧波,东赏幽深洞穴,中间平台与周边景点交相辉映,人行其上,可一一巡阅周遭风光,在自然与文化的交融中沉醉。
云龙山
云龙湖:从积水洼地到城市明珠
如今风光旖旎的云龙湖,最初是一片积水洼地,俗称“石狗湖”。黄河夺淮后,这里失去排水出路,常泛滥成灾。明万历年间奎河开通,积水才得以泄出,水患初步缓解。1958年,为解决石狗湖洪水威胁,徐州启动水库工程,同年更名为“云龙湖”。
最初的云龙湖是水利工程,承担拦洪调蓄、保障城市安全、灌溉及奎河冲污功能,是守护城市的“水利屏障”。在历经多年生态修复与景观绿化,如今已成为国家5A级景区,是徐州的城市窗口与对外交往名片。
当从高空俯瞰云龙湖,它勾勒出一个“心”形轮廓。这“心”形路线的周长恰好是13.14公里。云龙湖的美,又何止于此?漫步于湖光山色之间,苏公塔、金山公园、小南湖......目之所及,水清湖美,不负此时的美好时光。
云龙湖
汉画像石艺术馆:石上史诗里的两汉风情
徐州是汉高祖刘邦的故乡,两汉文化的桑梓之地,素有“秦唐看西安、明清看北京、两汉看徐州”之说。这里遍布汉墓、汉俑等遗存,更是中国汉画像石集中出土地,汉墓、汉兵马俑、汉画像石并称“汉代三绝”,构成两汉文化的核心载体。
两千年前,汉代工匠以刀为笔、以石为纸,用百变线条雕刻出一幅幅生动画面,这些汉画像石被誉为“石上史诗”,记录汉代社会生活、神话传说与思想观念。坐落在云龙湖畔的徐州汉画像石艺术馆,收藏1600余件汉画像石,贵族车马出行、百姓对搏比武、舞乐杂技等场景栩栩如生。粗犷线条中,藏着汉代人“事死如事生”的信仰,生动反映两汉历史文化与生活习俗。
汉画像石艺术馆
徐州博物馆:两汉文明的精华殿堂
若说汉画像石是汉代生活的“画卷”,徐州博物馆便是收藏汉代文明“精华”的殿堂。作为国家一级博物馆,它不仅是徐州文化地标,更是全国了解两汉文明的重要窗口。博物馆以乾隆南巡行宫旧址为馆址,殿宇规整、古朴庄严,自带皇家风骨,为馆藏增添历史氛围。
徐州博物馆
馆内藏品涵盖青铜、陶器、玉器、漆器、金银、画像石等门类,尤以两汉文物最为精华。其中,“镇馆之宝”金缕玉衣由2481片和田玉以金丝缀连而成,保存完整、结构严谨,是国内出土最精美的汉代玉衣之一——它既是王侯尊荣的极致象征,也让现代观众直观触摸汉代丧葬礼制的巅峰形态。此外,S形龙形玉佩、汉俑等珍贵文物,工艺精湛、造型独特,展现汉代高超的工艺水平,让游客目不暇接,感受两汉文明的璀璨。
徐州博物馆,孩子们驻足金缕玉衣前仔细观看。门淑华摄
下圆墩遗址公园:彭城之源的远古回响
下圆墩被称为“彭城之源”,因它是徐州市区考古发现最早的文化遗存,具有新石器时代龙山文化特征,遗址创造者是徐州现居民的直接先民,此地也是后来大彭国的前身。
下圆墩公园虽未选在最初遗址点,却仍处于先民活动区域。在这块依山傍水、风景秀丽的土地上,五块巨大浮雕分别展现前言、耕织、渔猎、制陶、祭祀场景,以四季概念还原古人生活;地面铺装为九州图浮雕,让远古文化符号融入景观。公园以遗址文化为根基,既是城市景观工程,也是徐州城市起源地的历史地标——通过古朴艺术风貌传承文脉,让人们清晰认识徐州历史根源,增强文化自信。
自5月开放以来,位于彭城七里之南的下圆墩公园与彭祖园相连,成为市民休闲访古的佳地。它并非简单的人造景观,而是依托出土文物、挖掘历史价值打造的主题地标,让市民游客在此读懂4000年前徐州先民的生活场景,聆听彭城之源的远古回响。
下圆墩
校对 胡妍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