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子晚报网
首页 > 新闻中心 > 微史记

分羊、祭灶、怕牛魔王下界……古代腊日有哪些有趣的习俗

来源: 紫牛新闻

2024-01-17 15:38:14

腊八,腊是腊月,八是初八。

腊八起源于先秦时期的“腊祭”,那是岁末年终祭祀神灵的重大活动。举行活动的那天就是“腊日”。魏晋以前,腊日不固定。魏以十二月的辰日为腊,晋以十二月的丑日为腊。南朝刘宋以十二月的辰日为腊,唐代也是以十二月的辰日为腊。腊日被固定在十二月初八,应是唐以后的事。有专家认为这是受佛教影响(十二月初八日为佛祖成道日)。

腊八,是固定在十二月初八的腊日。提到腊日,能想到什么?喝腊八粥。而在古代,腊日的习俗远不止此。

御制雪诗 清·彭元瑞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至德二年(757)十二月,杜甫在长安任左拾遗。腊日这天,他及早就打算好了,下朝后就通宵纵酒狂饮,朝堂上,皇帝还赐了防冻的口脂面药,用翠管、银罂的包装,很是考究。

在唐代,腊日皇帝赐防寒之物是常有的事,据诗人刘禹锡、邵说等人的“谢表”记载,皇帝在这天赏赐的香脂类有面脂、口脂、澡豆,药品类则有红雪、紫雪等。

腊日赏赐其实也不是唐代皇帝的发明。再往前,东汉初年,朝廷在腊日要赐给博士一只羊。因羊有肥瘦,分羊时常有争执。于是,有博士祭酒提议要么杀羊称重分肉,要么听老天安排,抓阄。当时有一位叫甄宇的,认为这两种方法都有辱斯文,便取了其中最瘦小的羊回家了。他起到了榜样的作用,从此以后,分羊便不再有争议。瘦又如何,肥又如何,左不过一口吃的。甄宇也由此得了个“瘦羊博士”的雅号。

在汉代,民间的腊日活动很是丰富。一是要鸣鼓而舞,这是沿袭了先秦时期“腊祭”驱鬼除疫的仪式,这种仪式源于原始巫舞;二是祭祀百神,包括灶神。为什么?晋人给出一个解释:每月最后一天,灶王爷都要上天多嘴,告发家主罪状,罪过大的要折掉300天的寿命,罪过小的,也要夺去3天的寿元。所以人们在腊日祭祀他,希望灶神少说两句。

祭祀完毕,家人团聚。对这项活动,古人非常看重。

汉末三国时的名士华歆在腊日和子侄辈聚会晏饮,王朗很崇拜他,也有样学样,在腊日和家人聚饮。

晋代有个隐士范乔,在腊日前一天发现同乡盗伐他家树木,但装作不知。同乡知道后很是惭愧,向他认错。范乔说,你节日伐树,不过是为了能更好地和父母家人团聚欢娱,有什么可惭愧的呢?可见当时人们对腊日团聚的重视。

除了团聚晏饮,人们还会在腊日这天外出狩猎。

“腊”在古代本就与“猎”相通,腊祭也就是猎祭,先人们用狩猎来的兽禽类祭奠神灵。所以,腊日狩猎也可以说是传统习俗。

唐贞元年间的一个腊日,诗人卢纶就看到一场惊心动魄的狩猎活动:咸宁郡王浑瑊的一个名为娑勒的部下,以一人之力擒获了一只大老虎,“始知缚虎如缚鼠”。

唐元和十三年(818年)的腊日,诗人刘禹锡在连州观看了一场狩猎活动,“张罗依道口,嗾犬上山腰。猜鹰虑奋迅,惊鹿时跼跳”,猎完后,但见“箭头馀鹄血,鞍傍见雉翘”。

到宋代,留存到现在的文献上第一次出现“腊八粥”。孟元老《东京梦华录》:“诸大寺作浴佛会,并送七宝五味粥于门徒,谓之腊八粥。”腊八粥的材料基本上是坚果类和五谷杂粮,还有一些果蔬在一起熬制。

到明代,有一个民间传说比较有意思,腊八这天天庭要派牛魔王、弼马温和猪八戒下界,视察人间牲畜情况,所以人们在这天必须给牲畜好草好料,以免天神惩治。从这三个天神看,这个传说自然是神怪杂剧流行以后才有的。

资料来源:

汉族风俗史  学林出版社


校对 陶善工

扬子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