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子晚报网
首页 > 新闻中心 > 微史记

徐谓礼与林处端的南宋爱情

来源: 紫牛新闻

2024-01-22 16:37:56

2012年,浙江省武义县破获了一起重大的盗墓案件,从盗墓贼手中追缴回了著名的“徐谓礼文书”。在指认出土墓地的过程中,又在徐谓礼墓的边上,发现了他妻子林处端的坟茔。其中,徐谓礼亲自撰写的“墓志铭”,保存极为完好。墓志用语自然,感情真挚,堪称一流,它的重见天日,将一段八百年前的爱情故事,鲜活得呈现在世人面前。

    徐谓礼夫妇墓室 出自《武义南宋徐谓礼墓》


门当户对的家族联姻

徐谓礼(1202—1254年),字敬之,浙江省武义县人。他是南宋大臣徐邦宪的幼子,一生为官三十余年,最高做到从六品的福建市舶司(未到任)。在珍贵文物“徐谓礼文书”出土之前,几乎已经被历史所遗忘。林处端(1201-1247年),今浙江省永康市人,南宋礼部尚书林大中的曾孙女。

徐林两人是在徐谓礼18岁的时候结婚。结婚之前,按照南宋时期的礼教,他们应该没有见过面。二人的结合,可以称之为门当户对。徐谓礼的父亲徐邦宪,官至工部侍郎兼临安知府,封金华县开国男、食邑三百户,死后被授予了“文肃”的谥号。林处端的曾祖父林大中,官至南宋吏部尚书,死后被授予了“正惠”的谥号。

文臣的谥号在封建时代颇为难得,属于读书人的最高荣誉之一,两家祖上都有谥号,家世相当。徐谓礼在墓志中也多次将“文肃”与“正惠”并称,形容这段婚姻,颇为恰当。除了同乡之谊,徐邦宪与林大中二人职务相近,且在朝堂上都曾与当时的权臣韩侂胄产生过冲突,被迫退休,隐居家乡,更显志同道合。

徐谓礼应该在10岁之前就已经和林处端约定了亲事,当时做主的就是徐邦宪和林大中。可惜,双方的结婚出现了些许波折。

徐谓礼在13岁时父亲过世,20岁时长兄又离世,家中再无成年男丁管事,只能依托母亲陈氏。林处端是19岁左右才嫁给徐谓礼,这远远超出了当时的适婚年龄。原因在于林处端15岁时,母亲去世,可能因为守孝耽搁了一段时间。此时徐、林两家势力差得较多,且当年的主事人林大中、徐邦宪都已经过世,婚约出现波动。所幸“外舅伯仲”催促甚勤,最终促成了这段婚姻的成行。“外舅”是指岳父,“伯仲”是指兄弟,从林家人举动中,可以看出他们的诚信,和对徐谓礼的看重。

徐谓礼在墓志铭中回忆,他曾经担心刚刚成婚的林处端,仗着林家“盛阀阅”,骄横跋扈,不屑于做家中的琐事。所幸林处端家教极好,谦虚谨慎,很快适应了新的身份,由小姐转变成人妇,料理起了全部家务,“凡米、盐、筐、筥,隐细无不经心”,对家中的一针一线一筐一篮,都倍加珍惜爱护。这表明徐家家道中落,经济拮据,不能大手大脚,需要林处端仔细规划,安排家用。林处端没有嫌弃,反而夫妻同心,共渡时艰。

徐家毕竟阔过,迎来送往的都是士族,难免会产生很多的人情往来。林处端小心谨慎,说话礼貌,语速很慢,处理得当。遇到一些特殊的情况,她甚至典当了陪嫁的首饰来缓解燃眉之急,丝毫没有一点怨言。因为收入下降,徐家可能辞退了部分的仆从,但是因为日常待这些人较为客气,有些人甚至愿意回来终身服务。

此时徐谓礼的母亲与大嫂都在世,年纪大了,丈夫都去世了,大嫂又没有子嗣承欢膝下,心情一直不太乐观。林处端则严格遵守《孝经》的指导,早晚两次都能按照礼节,侍候婆婆的起居,更是“久而益恭不懈”,每天都能坚持,不是别人那种“三分钟热度”的短期行为。

古代社会要求“女子无才便是德”,很多官家小姐也顶多能够识字看书而已。但是林处端不仅认字,而且喜欢阅读佛经,更对佛经有着自身的理解。这表明林处端本人天资聪慧,有着上进心,能将心思放在学习上,也表明当时徐家风气宽松,对女子的限制较少。

林处端的优异表现与良好家教,让原本陌生的两人,很快在相处中互相赏识,相亲相爱,感情迅速升温。新婚的徐谓礼,通过家族的门荫,得到了一个“承务郎”的职务,正式成为一位准官员。按照当时的制度,正式任职还需排队,等待有正式的岗位空缺出来。所以徐谓礼从19岁到24岁,一直在家乡等候朝廷的召唤。

徐谓礼做官行迹图

形影不离的恩爱夫妻

徐谓礼24岁时,正式到临安府粮料院任职。临安到金华,说近不近,说远不远。此时的林处端面临两个选择,要么跟着徐谓礼漂泊四方,到处为官,要么待在家乡,依傍娘家,安逸享受,免遭舟车之苦。林处端毫不犹豫得选择与徐谓礼形影不离,开始了漫长的宦海沉浮,二十年间,足迹遍布浙江、江西、江苏三省。南宋交通不及今日,车马切换,行程缓慢,更有兵匪不时骚扰,对一般女子考验很大。林处端能一直不离不弃,足见伉俪情深。

端平元年(1234年),徐谓礼被派到今江苏省溧阳市任职。其间,二人遭遇了人生中最凶险的时刻。当时镇江驻军发生骚乱,很快就扩大了闹事范围,流窜到溧阳境内。值此危难时刻,夫妇两人很快商定策略。按照男主外、女主内的原则,徐谓礼负责率领民兵,在县内戒严,防范乱事的扩大,尽快稳定局面。林处端则率领奴仆婢女,紧守家门看好家眷,并严加嘱咐仆人,不能将外面情况,告诉给小姑子,以安定家中局势。这件突发的事情,展现出夫妻俩深明大义,更是有着极强的行动力与莫大的勇气。

女性面对这种情况,更多的是要求丈夫言语的呵护,希望男人能够留在身边贴身护卫。而徐氏夫妇在危机下,却能冷静分析局面,采取正确措施,共同应对时局,最终顺利解决问题。

徐谓礼的仕途并非一帆风顺,他也遭受过极大的挫折,妻子林处端是他温暖的港湾,一直在坚定的支持他。绍定二年(1229年),徐谓礼担任平江(苏州)府吴江县县丞,主要负责当地的钱粮赋税。徐谓礼上要应付朝廷的征收指标,中要顶住权贵的压力,下更是要与地方势力打交道。从其录白印纸上的考任评语,可以看出他很好的完成了朝廷要求,顺利征收到了钱粮赋税。但当朝廷将“核平江百万仓”的任务交与他时,他犹豫了。因为仓储历来都是官场腐败的重灾区,他如果严格审核,势必将触及太多人的利益,会遭到报复。妻子林处端此时却用“尔不负职,而职负尔,毋悔焉”的语言,鼓励丈夫坚持本心,执行朝廷指令,严查仓储详情。夫妻两人都能高风亮节、深明大义,虽然地位不高,却能忠于职守。

林处端在家庭关系上也能处事公正。古代嫡庶关系是一个大难题。徐谓礼有四子,长子引孙,次子继祖,皆是林处端所生,三子奏某,幼子苏老,生母不详,皆为庶子。林处端与庶子的关系类似于后妈与继子,但她能将嫡庶视为一体,采取一碗水端平的态度。在庶子生病的时候,她能亲自煎煮汤药,细心安排饮食起居。

徐谓礼的长兄徐谓仁英年早逝,家中独留寡嫂,无人承祀香火。夫妻俩商议后,决定将幼子苏老过继给对方。徐谓仁是徐家嫡长子,过继的孩子就是徐家的长房长孙,未来将是徐氏家族族长的有力人选。林处端同意将庶子苏老过继的举动,表明了她心胸开阔,将对方视如己出。这实际上是夫妻感情深厚的表现,妻子因对丈夫爱得至深至纯,才能豁达大度到这种地步。

在这样贤惠的妻子的辅助下,徐谓礼的仕途颇为顺遂,从24岁出山做官开始,每三年一次考核,徐谓礼屡屡升职,成为政坛一颗新星。

徐谓礼妻林氏圹志拓片 图源:中国书法杂志

丧妻之后的痛彻心扉

正当春风得意的徐谓礼准备大展宏图之际,噩耗却突然传来。淳祐七年(1247年)十月,林处端在临安城内的太府寺官舍中,安然得阖上了双眼。为了安葬妻子,徐谓礼直接舍弃中央官职,央求外派,以便在外任途中,完成妻子的葬礼。

朝廷也很通情达理,在淳祐八年(1248年)二月,派遣他到江西信州任职,但从录白印纸中,却显示对方是在淳祐八年(1248年)十二月到任。很明显中间空出的十个月份,就是用来完成妻子葬礼的诸多事情。徐谓礼在信州任职期间,出现了一个失误。《宋史·牟子才传》中记载,牟子才弹劾徐谓礼在信州经界时,手段粗暴,导致饥民作乱。经界是朝廷通过丈量民众土地,整顿地产税籍,重新确定土地税的方式。南宋地方势力较强,土地权限不明,急需地方官整顿。徐谓礼在基层为官二十多年,有着丰富的地方工作经验,而牟子才的弹劾属于孤证,可能存在偏袒地方势力的嫌疑。从朝廷因徐谓礼“职事修举”而转官一阶的奖赏中,可以看出他在经界工作上取得了成绩,获得朝廷肯定。当然也不能排除妻子的离世,令徐谓礼受到了打击,因而在具体工作上存在偏差。可见夫妻俩的感情过于深厚,令丈夫难以忘怀,导致工作出现偏差。

徐谓礼为妻子写了《有宋孺人林氏圹志》。这篇文章可以与归有光的《项脊轩志》和沈复的《浮生六记》,一起并列为古代最高级别的记述夫妻感情的散文作品。更难能可贵的是,徐谓礼的作品是墓志。徐谓礼亲自执笔,书写亡妻的墓志,用通俗且流利的文字,将一个出身官宦世家,却能亲自料理家务,上能孝敬婆婆,中能体贴丈夫,下能抚育子女的女性形象,跃然纸上。墓志是深埋在地下,不会见光,无人能够阅读的。徐谓礼却几乎将一生的柔情,都展现在上面。林处端拥有一个能包容她,能呵护她,能理解她的丈夫。

按照宋代的规制,夫妻去世以后一般“双穴并列”,男左女右,左室往往比右室略高,以彰显男尊女卑、夫为妻纲。妻子去世,丈夫续弦再娶,有的子孙会安排丈夫、原配与续弦,三穴同藏,但是细观徐谓礼与林处端的墓室,两者等高,没有高低之分,附近也没有其余墓室。说明徐谓礼在爱妻去世之后,没有续娶。徐谓礼一脉子嗣不多,按照当时兴旺人丁的文化,他比任何人都有资格再娶,但是他就是没有。可能,他的心中只有林处端了吧。

吴君神

本文原发吴文化博物馆,经授权转载,转载时有删节。

校对 盛媛媛

扬子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