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子晚报网
首页 > 新闻中心 > 微史记

小岱读史 | 苏颂:大宋第一通才

来源: 紫牛新闻

2024-01-30 14:49:15

北宋最不缺的就是文学家,但假如一个文学家能同时精通科技、天文、医药学等领域,那真是太稀奇了!除了我们所熟悉的苏东坡以外,还有一个人也是如此,他被称为“大宋第一通才”,巧的是他也姓苏,叫苏颂。


苏颂的人生轨迹其实与苏东坡有些相似,他们当年的主考官都是欧阳修,又先后被囚禁于御史台监狱,据传他们的狱室仅有一墙之隔,所以说苏颂还是苏东坡的狱友。最后,他们俩还在同一年先后去世了。不过,这些巧合并不重要,因为苏颂的人生根本不需要去蹭苏东坡的流量,他在北宋的历史上也足够红了。

最轰动的事情莫过于苏颂研制出了一个巨型天文仪器:水运仪象台。这个水运仪象台的上层是观测天体的浑仪,中层是演示天象的浑象,下层是使浑仪、浑象随天体运动而报时的机械装置。它可以用来观测天体运行,演示天象变化,同时还可以随着天象推移而使木人自动敲钟、击鼓、摇铃,准确报时。这个发明简直是前无古人,造福后人!不过,与那些只会埋头苦干的能工巧匠不同,苏颂不仅动手能力强,他的理论基础更扎实,在创造出这些惊世骇俗的发明后,他还能写论文。苏颂后来为此写了一套《新仪象法要》,全书分为三卷,附图63幅,书中还详细记述了他与众人制作水运仪象台的经过和构思,这给中国古代机械技术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之后,苏颂又迷上了夜空中的星,经过了一系列钻研,苏颂又撰写了《苏颂星图》,这里面记录了北宋时期夜空中1464颗行星,比同时期欧洲的观测成果多了422颗!

按理说,苏颂这样一个搞科学研究的人在很大概率上会有些不善言辞,或是会因为长期研究学术,不谙人情世故,但苏颂在历史上却是有名的“老成先见”。据说在宋哲宗还没有亲政的时候,大臣有事上奏,都是越过哲宗,直接汇报给宣仁太后。退一万步来说,即使宋哲宗不是皇帝,他只是个孩子,他也有想表达自己想法的时候,但很多大臣忽略了这一点,对于宋哲宗提出的想法,常常没有任何回应,宋哲宗等于是长期在跟空气讲话。但苏颂不这样,他非常尊重宋哲宗,就算是奏报过太后的事情,他也一定会再禀告给宋哲宗。每当宋哲宗有要事需要宣读时,苏颂必然会告诉诸大臣,让他们俯首听命。仅仅是这一个小小的举动,最后却救了苏颂的命。当宋哲宗亲政后,元祐旧臣几乎都遭到了贬职,御史周秩早就看苏颂不爽了,想把一并弹劾苏颂,没想到哲宗说道:“苏颂素日里就很明白君臣之义,你就不要轻率地去议论这位国家元老了!”

不仅是向上管理做得好,苏颂还是个出色的外交官,他一生中两次出使辽国,写下了《前后使辽诗》《契丹帐》等著名诗词。尤其是《前后使辽诗》中,记录了苏颂出使辽国的见闻和感受。从内容上来看,苏颂出使辽国一开始是很害怕的,因为有关于辽国的奇葩传闻太多,但随着一步步接近辽国,他心中的恐惧渐渐消散,那时的他明白了,大多数的隔阂都来源于对未知国家的恐惧。比如苏颂在参加了辽国的耶律洪基后,发现他并不是传闻中那样戴着毡帽,也没有用传说中的人头酒器,更没有喝血水,作为契丹最高领袖的耶律洪基,他的穿戴早已汉化了,看上去更像是个中原君主。不过,他的皇后以及契丹的贵妇们却都穿着胡服,而朝堂上的官员们有穿汉人服饰的,也有穿胡服的……这些细节都被苏颂一一观察到并上报给朝廷,因为细节往往反映的是真实现象。就这样,苏颂从开始的恐惧到对辽国有了更为深入的了解,对于宋朝与辽国的外交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他根据宋朝与辽国的实际情况,还作出了和睦修好的外交政策,深得朝廷赞许。到了元丰六年,苏颂还奉命编写完成了一本与辽国往来有关礼仪和文件程式的书,神宗看了后很满意,赐名为《鲁卫信录》。这本书里,保存了大量的宋辽交往史料。

金陵小岱

校对 徐珩

扬子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