倒数春节③ | 二十五,做豆腐
来源: 紫牛新闻
2024-02-04 07:55:12
腊月二十五,推磨做豆腐。
据专家解释,过去老百姓平时吃不上豆腐,到腊月二十五这天,大家做好豆腐,储备起来,以备正月食用。同时豆腐的“腐”谐音“富”,年前做豆腐寓意年节过得富富余余,来年的生活也富富余余。
这当然是现代人的过年习俗。清代之前,历朝历代的腊月二十五都和豆腐扯不上关系。而且据存世典籍,豆腐最早在宋代才有文献记录,打虎亭汉墓中虽有一方据说是制作豆腐的画像石,但那个画面现在还有争议,没有定论,像考古学家孙机先生就认为那是在造酒而非做豆腐。
河南密县打虎亭汉墓中的画像。图源:《从历史中醒来——孙机谈中国古文物》
旧时,江南是全国桑蚕丝绸业中心。元明时期,苏、杭、松、嘉、湖更是五大丝绸重镇。故此,元明时期,祈求桑蚕丰收的“照田蚕”习俗盛行于江南。
范成大有诗:“乡村腊月二十五,长竿燃炬照南亩。”腊月二十五日夜,吴中村民,家家户户以秃帚绑在长竿之上,点燃以照田,星星点点的火光,“烂然遍野”,村民视火焰颜色,以占卜来年水旱。秃帚烧烬之后,村民争相取余烬放置床头,谓宜蚕。这一过程就叫照田蚕。
照田蚕又称“照田财”、“烧田财”。历史上,“照田蚕”的举办日期也不固定,清代常熟照田蚕是在腊月二十四,南通照田蚕是在正月十五。
绘高宗御书范成大照田蚕行局部 清·陈士俊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腊月二十五日,吴地还有吃“口数粥”的习俗。家中大小,无论尊卑,甚至猫啊狗的,都要按口数分给一碗。“口数粥”为杂粮粥,其中有一味红小豆绝不可少。因为古时,共工氏有不肖子,死为疫鬼,畏惧红小豆。所以古人便以红小豆做粥食用,据说可辟瘟邪。
校对 徐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