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中心 > 微史记

无名战场③ | 伏击奇兵:高明庄合围之战

来源: 紫牛新闻

2025-08-14 20:35:00

【编者按】

为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在中共江苏省委网信办指导下,扬子晚报、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倾力推出“不屈的江淮”系列微纪录片——《无名战场》。我们重返江苏境内那些鲜为人知的抗日作战地——无名的小战场、被岁月尘封的小战斗与民间抗争的历史发生地。钩沉史料,对比今昔,以镜头重拾烽火记忆,定格作战地村镇跨越八十载的沧桑巨变,向无数湮没于历史长河中的无名牺牲者与抗争者,献上最深切的缅怀与敬意。

六月的高明庄,麦香弥漫。蝉鸣与农忙的喧嚣,是此刻村庄的底色。然而,村口那座静默的新四军高明庄战斗遗址纪念碑却提醒人们:在80多年前的一个冬夜,这里曾发生一场激战。

1941年夏季,日伪军在苏中“大扫荡”失败。待到11月上旬,日伪军卷土重来,针对苏中三分区发动报复性“扫荡”。此时,新四军一旅二三团前往江都、高邮执行任务。三分区相对空虚,只有一团和部分地方部队。

新四军采取“敌进我退”的战略,暂避锋芒。主力部队急速行军,转移至如皋以南地区。地方部队坚持同日伪周旋。高明庄战斗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发生的。

中共如皋市委党史工作办公室二级主任科员顾小平介绍说,高明庄战斗发生于1941年11月14日。此前,有日军50余人、伪军1000余人到高明庄这一带扫荡,新四军一师一旅旅长叶飞先把主力部队调在旁边,用地方武装来诱惑敌人。待到敌人毫无收获,往黄桥老巢撤退之际,叶飞以一团三营作为主力来迎击,地方武装进行配合,并以东西两路两个营的兵力进行合围,一直从当天下午2点打到晚上,最后取得了胜仗。高明庄战斗是我们新四军东进以来取得大规模歼日伪军的范例。后来延安的《解放日报》专门做了报道。

这场血与火的洗礼,早已融入高明庄的集体记忆。老一辈人亲身经历过枪林弹雨,年轻一代则在长辈的讲述中触摸着那段历史。

如皋是长寿之乡。在高明庄,有多位九十高龄的老人健在。在他们的口中,高明庄战斗的细节徐徐展开。

喻太祥老人今年98岁,是土生土长的高明庄人。虽然高明庄战斗离现在已有80余年,但他依然清晰地记得“打鬼子”的诸多细节。“地方上有武工队支援前线打仗。当时地方武装的这些年轻人没有枪,是临时发给的枪支。我们家西面有一个倪景科,他就领到了枪。”

当日军进入高明庄之后,喻太祥躲在了家里,当时有很多群众躲在他家。他当时年纪小,半开着门出门察看情况,结果被日军发现,向他开了一枪,“子弹从我耳朵边擦过去,射在了墙上,把我吓了一跳,立即躲回去”。

马宏珠老人今年100岁,高明庄战斗发生的时候,她刚结婚。她记得,“打仗的时候,只听到枪声响个不停。当时我在拉东西(干农活),差点被流弹打中”。等她回到家,发现枕头都被鬼子用刺刀挑破了。

在马宏珠的回忆里,日军任意打杀我们老百姓,到老百姓家里抢东西,还抓老百姓的鸡,“刺刀对准百姓,不准百姓动弹”。“日军来扫荡的时候,家里什么都不要了,去逃命。我们都不敢在家,夜里睡在坟地”,“东躲西藏,不像过日子”。

高明庄社区干部余小宏本身就是高明庄人,从小就是听村里老人讲述高明庄战斗的故事长大的。在接受记者采访前一个月,他刚刚回到村上工作,并开始对高明庄战斗的历史进行抢救性挖掘。他告诉记者,他和村里几位有文化的干部深入周边自然村落,采访了很多高龄老人,记录下他们的亲身经历。“他们讲了很多战斗细节,像日军对我们老百姓的暴行啊,军民如何团结作战啊,牺牲的新四军战士埋在哪里啊,等等。这些宝贵的战时记忆,对正史起到了补充、完善的作用。我们要尽力把老人们的记忆保存下来,把那段历史尽可能地还原出来,留给后人看。”余小宏说。

老人的记忆是历史的证词,村中的沟坎、旧屋与田地,则是那场战斗的证据。2012年,高明庄战斗遗址纪念碑的建立,是对英烈的告慰,更是对历史的铭记。

原高明镇高明小学校长缪宏武告诉记者,他听老一辈说,当时日军不认识路,抓到一个老百姓让他在前面带路,结果那个人把他们带到了一个三面环水的地方,日军就这样被新四军包围了。

在高明庄社区原副书记顾伯明的带领下,记者来到当年的战斗地。这里都被种上了庄稼。顾伯明指着脚下的一条不到半米宽的小涵沟说,在80年前,这条小沟其实是宽阔的小河。现在,它变成了一条小沟,是两个村子的界边。

据介绍,在这场战斗中,共杀伤加藤大队长以下30余人,毙伤伪军300余人,缴获步枪200余支。另外,还生俘了日军2人。顾伯明听老一辈人讲,这两名日军当时躲藏在村民的猪圈里,战斗结束后被发现。

而在枪炮声中,高明庄的乡亲们也没有退缩。妇女儿童在村民缪希良的带领下,勇敢地走上了支援前线。缪希良之孙缪文盛告诉记者,缪希良生于1891年,1940年参加革命,曾任过乡妇抗会长、妇女主任和区秘密情报员。在高明庄战斗中她组织妇女抢救伤员,给战士们送干粮,组织妇女抢救伤员,护理伤员,尽了她最大的能量。

在村子的主干道旁,有一块至今没有开发的荒地。缪宏武、余小宏听村里的很多老人说过,战斗结束后,村民把牺牲的部分新四军就埋葬在这里。缪宏武的父亲和叔叔便是当年用板车将新四军的遗体拉到这里埋葬的众多村民中的一员。

这个地方也得到喻太祥老人的指认。采访中,他还提到,当时村民自发组成了“埋葬队”来打扫战场。据高明庄社区方面介绍,目前他们正在计划推进对新四军牺牲烈士埋葬地的立碑工作。

这么多年来,参加过高明庄战斗的英雄们没有忘记这个地方。十年前,许映泉老将军曾到此旧地重游。高明庄社区主任缪石军记得在2015年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的活动上,亲身经历过高明庄战斗的许映泉老将军在高明庄生动地讲述了当年的战斗故事,让他彷佛有了穿越的感觉。“可后来我想,如果真能够穿越,我更希望他们能穿越过来,来感受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我们过上了这样的日子,应该是对他们浴血奋战最好的告慰”。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臧磊 冯秋红

出品人 刘大颖 杨中华

监制 孙庆 刘立军

策划 冯秋红

统筹 沈萌溦

编导 杨恒国

文案 臧磊

拍摄 杨恒国 陈金刚

剪辑 赵岑

鸣谢:如皋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

出品:扬子晚报

江苏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指导单位:中共江苏省委网信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