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子晚报网
首页 > 新闻中心 > 文娱

“繁星写作营第四季”圆满结束,大纵湖采风觅诗趣,文心筑梦绽芳华

来源: 紫牛新闻

2025-05-20 10:14:00

2025年5月17日到18日,草长莺飞,芦荡碧绿,扬子晚报与江苏大纵湖文旅发展集团集结一批文学爱好者赶赴盐城采风学习,新老学员收获满满,感叹这是一期精彩纷呈的文学聚会,无论是在具体的阅读写作技巧上,还是实地采风时对意境、画面、人物的捕捉上,自己都有了长足的进步。

深入采风感受大美盐城

江苏大纵湖文旅发展集团此次为写作营的学员准备了丰富多彩的采风活动,并配备了金牌导游。其中,第一天的采风行程从融合了乡情、文学、休闲、娱乐的文学乐园——草房子开始,学员们实地参观曹文轩经典作品《草房子》中“油麻地小学”的原型,那里的木课桌、大树、池塘、上课铜铃,唤醒了大家童年的记忆;而在文学馆中,曹文轩翻译推广到全世界的作品,引来捷克、西班牙、德国等国插画师们的海量作品,包头市马兰小学的同学们还就阅读体会进行了别出新意的二次创作,这些丰富的展品,也引来学员的竞相拍摄。

从草房子出来,学员们深入蟒蛇河水上文化生态廊道采风,这条“见水、见田、见乡愁”的省级水利旅游线路,沿线分布有鸭蛋港、三胡故里、耕读人家等节点,是亲近自然、了解历史的好去处,鸭蛋港中,芦苇丛中的野鸭与麻鸭排队出没的俏皮景象,更是让学员们秒回童年。

第二天,学员前往大纵湖旅游度假区采访,这一度假区的核心部分是以宋式和民国建筑为骨架的东晋水城,它以恍若绿色绸带的石梁河为主轴,布局恍若北斗七星。这里,学员们参观了承载千年历史的宋氏宗祠,感受中华大地上登峰造极的木雕与石雕艺术,以及“一祠为两堂,一堂两戏台”的人文和建筑传奇,学员还参观了陈琳、宋曹、郑板桥、孙兰等名人志士曾经住过的地方,聆听他们的故事,感受他们的精神。

接着,学员们乘坐小船,深入大纵湖深处的芦荡迷宫,感受当年新四军战士神出鬼没打击日寇的场景,并观赏独具特色的鸿雁放飞项目。成群的鸿雁只要听到主人的哨声,就能与快艇伴飞,环绕游船反复绕圈。“鸿雁的队列为何会反复变幻?”“不守纪律的鸿雁会走丢吗?走丢的鸿雁还会带着它的家人回来吗?”“繁殖期公雁与母雁需要单独放飞吗?”学员余慧对船老大的采访,挖掘出鸿雁翩飞的场景背后的细节,令学员体验了水天一色、物我两忘的惬意。

捕捉生态写作的虚实意境

从芦荡放舟、鸿雁放飞的场景中回过神来,走入南京艺术学院副教授王春鸣老师的课堂,聆听《从盐城黄海风光到世界文学视野:生态散文写作漫谈》的创意写作心得,学员们初步领会了风景散文写作,应当如何摆脱老生常谈。王春鸣老师说:“《寂静的春天》和《瓦尔登湖》被视为生态文学的经典之作。它们探讨人与自然的关系,揭示生态危机的根源,成就了一种‘非人类中心主义’的写作方式。”当我们看到蟒蛇河水上文化生态廊道和东晋水城这样优美的里下河风光,心中油然而生写作的冲动,但很多学员也会困惑于如何突破审美层面的描写,对此,王春鸣建议说:“风景散文可以更加关注自然景观背后的生态意义,以及人类活动对自然景观的影响,其立意就高了。”

接着,王春鸣就自己在创作中,如何通过各种修辞手法来借景抒情,借助在书法、音乐、绘画鉴赏上的功底,为生态写作做加法,以及如何从中国古典诗词中找到突出意境的留白手法,让写作从“有我之境”步入“无我之境”,为生态写作做减法,做了详尽的分享。她的经验是:“不要被‘非虚构’等写作的分类方法所拘束,我们可以看到,能流传的文学作品,都可能混合了童话、纪实文学、小说、诗歌等文学体裁的部分元素,它一定是有时做加法,有时又做减法的,只有虚实相间,意境才能生长出来。”最后,她寄语学员们:“深情凝视大地,丰富创作维度,做自然的歌者。”

领会红色文化的精神内核

国家一级作家、盐城书香文化大使张晓惠老师,在此次写作营上做了《让文字汇成生命中的山川湖海》的主题讲座,她认为,对一个作家或写作爱好者而言:“疼痛是一种能力,生活中总有些人和事令我们感动,我们再用好文字去感动别人。”今年是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在苏北抗日战场上,曾发生过很多可歌可泣的故事,张晓惠跟大家分享了她从一则新闻中找到陈中柱烈士的遗孀王志芳,孤身前去日军司令部索要丈夫头颅的传奇故事。她据此写出《生死绝恋》的文章,接着,出于写作者的敏锐,她捕捉到75岁的陈中柱将军之子背着百岁母亲回乡,为陈中柱扫墓的场景……这份延续了数十年的牵挂,让听讲座的学员潸然泪下,张晓惠分享了她的写作动机:“写作是什么?是人类用有限符号对抗遗忘的永恒努力……是与生命对话,与读者对话,与这个阳光与苦难的世界对话。”

从《生死绝恋》出发,张晓惠又挖掘出陈中柱与共产党员赵敬之的兄弟情谊和坚实的革命友情,在《生死兄弟》一书中刻画了两个有血有肉、刚柔并济的英雄形象……就这样,她以作家的敏锐,从一段400字的新闻出发,由点及线,由线及面,构筑了抗日战场上无数的传奇,向先烈们奉上了永志难忘的敬意。

张晓惠分享的写作核心,就是要“见人见物见精神。在真实性的铁轨上行驶文学的列车。艺术加工,环境描写,心理描摹,合理想象,缺一不可。”“写作的意义是观察与思考的过程,推己及人并感同身受的过程,与自己对话和争论的过程……”张晓惠老师希望此次参加“繁星写作营第四季”的学员,也能关注到风光无限的盐城大地上的红色文化,铭记这块大地上的血与火,铭记先烈们留下的精神财富,从而在阅读与写作中,“更好地审视自己,认识他人,看清世界,珍惜只有一次生命的旅程。”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华明玥

扬子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