悦读|《酱园弄》,在电影之外的文本故事
来源: 紫牛新闻
2025-07-01 14:45:00
今年六月,关注度和讨论度最高的电影莫过于陈可辛导演的新片《酱园弄·悬案》,从目前口碑来看并不是所有观众都喜欢这部电影。酱园弄杀夫案的小说和在这起案件中起到重要作用的女作家还有更多故事可以讲述。
一起凶杀案启发了多少文学创作
詹周氏杀夫分尸案发生于1945年3月20日,在上海闹得满城风雨,无数报刊争相报道案件,深挖詹周氏的凄惨人生经历,詹周氏从被判死刑最终被改判有期徒刑15年,晚年她改名为周惠珍,过着平静普通的生活。
最开始以文学的手法记录下这起案件的是一本名为《春申旧闻》的随笔集锦,作者陈定山是杭州人,工诗词,擅山水花鸟画。1954年11月,《春申旧闻》一书由晨光月刊社出版,书中有一百多篇上海滩旧闻,这本书也被视作研究近代上海世情民生的一本参考资料,《春申旧闻》这本书在上世纪六十年代、七十年代均有再版。这本书里有一篇文章为《詹周氏杀夫》,文章不长但是写得绘声绘色,情节骇人,又添上了诸如人群围观詹周氏游街人头耸动等情节,读来颇有几分八卦周刊的味道。
时间来到1977年,当时作家李昂在美国留学,一次到白先勇家做客时,偶然间读到了《春申旧闻》这本书,李昂被《詹周氏杀夫》的故事吸引住了,根据这起案件改编了小说《杀夫》,几经周折后于1983年出版,小说女主角林市原型即为詹周氏。《杀夫》的故事里,林市是一个身世凄惨的女子,母亲被蹂躏致死,而她被叔叔卖给了陈江水,婚后林市遭受陈江水的重重虐待,最终在幻觉中提起屠刀效仿杀猪的方法肢解陈江水。《杀夫》因题材离经叛道在当时引发了舆论的轩然大波,后来这部小说改编为了同名电影。
1990年,《上海滩》杂志的记者徐平兜兜转转采访到了已经改名为周惠珍的詹周氏,撰文《酱园弄杀夫犯生死之谜》,刊登在《上海滩》杂志1990年7月刊上,这篇文章成为后人研究詹周氏的重要资料。
再到了2015年,“80后”青年作家蒋峰阅读了《酱园弄杀夫犯生死之谜》的报道,受到启发后创作了中篇小说《翻案》。2015年6月蒋峰在《北京文学》刊文谈了《翻案》创作始末,蒋峰透露小说从2014年6月开始着手准备,7月在上海档案馆查了一个月的档案,8月开始动笔,2015年1月写完全文,“由于案子凶手明确,我没有把它做成一个纯粹的悬疑故事,更愿意借助此案,呈现所有与本案有关的众生相。”小说从一名记者的视角进入大丰农场,娓娓道来整个故事。导演陈可辛曾说:“那个小说本来就是写来拍电影的,不是写来出小说的。”
正如陈可辛所言,《翻案》是一篇非常具有电影镜头感的小说,读者几乎可以跟着文字想象出镜头、灯光是如何运动,人物在镜头下的状态又是如何。在《翻案》发表后的次年,2016年《酱园弄杀夫案》电影备案,旋即引发网友关注,直到2025年,这部影片最终改名为《酱园弄·悬案》上映了。
苏青撰文《为杀夫者辩》
在电影中赵丽颖饰演的西林小姐撰文《为杀夫者辩》,这位西林小姐的人物原型就是沪上著名女作家苏青。
苏青原名冯允庄,出身于浙江鄞县的一个旧式家庭,1933年考入了国立中央大学(现南京大学)外文系,1935年发表散文《生男与育女》后开始了文学创作,上世纪四十年代婚姻破裂,转而成为了以文为生的职业作家,苏青以自己情感经历为基础写作的自传体小说《结婚十年》让她在上海滩声名鹊起。
在詹周氏杀夫案发生后,舆论很快分成两派,一派将矛头指向了詹周氏,指其不检点、或有奸夫相助。另一派则同情她的遭遇,认为是丈夫把她逼到了绝路,希望法院从宽处理。苏青是同情支持詹周氏一派的代表,她发表了《为杀夫者辩》一文为詹周氏发声:“唯有常年受屈的人,才心怀狠毒……做出惊天动地的事来,若万人流血,便是英雄;若一人流血,是犯罪。”认为詹周氏杀夫是遭受压迫的女性的反抗。此文引发市民热议,一时间涌现了不少批评苏青的声音,认为她是借着詹周氏“出风头”“强词夺理”,苏青又发表了《我与詹周氏》一文辩驳。
此时,另一名女作家关露以《詹周氏与潘金莲》一文声援苏青的观点,指出:“她的生活,她的丈夫都逼她死,可是她偏爱活。”关露是山西人,毕业于南京中央大学文学系(现南京大学文学系),1930年在南京发表诗歌《她的故乡》出道。她不仅是诗人、作家,还是一位中共特工,电影《十字街头》主题曲《春天里》的词作者就是关露。
关露
詹周氏一案的逆天翻转与时代世运有很大关系,然而,苏青和关露两名女作家以笔为刀为詹周氏奔走疾呼,极大地推动了社会舆论的转向,此举至今看来仍令人动容。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沈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