废墟之上:德国战后复兴之路《文明的重建:战后德国五十年》图书分享会亮相江苏书展
来源: 紫牛新闻
2025-07-06 20:37:00
2025年7月6日下午,恰逢第十五届江苏书展期间,由译林出版社主办的“废墟之上:德国战后复兴之路——《文明的重建:战后德国五十年》图书分享会”亮相苏州,德语文学史学者钦文和世界史研究者、英德译者陆大鹏做客慢书房,联袂解读一个迷失方向的民族如何从过去的错误中吸取教训,实现文明救赎。
在这部战后德国史标杆之作中,历史学家康拉德·H.雅劳施从经济、文化、政治等多个角度深入描绘这段奇迹般的复兴之路。这不仅是一个国家的自我救赎,更是人类文明在废墟中重燃希望之光的绝佳范本。
德国战后文明重建第一步:去纳粹化
1945年,德国战败,这个国家还能从“二战”的废墟中涅槃重生吗?大屠杀刽子手的身份还能洗脱吗?国际社会推动的针对纳粹分子的审判与肃清,不仅是一场政治清洗,更是德国民族为自己的灵魂进行的一次“排毒”。这也为德国半个世纪后的惊人蜕变,以繁荣民族的姿态站在欧洲一体化的前沿迈出第一步。
钦文指出,同盟国在德国推行的思想政治教育成效显著,反战与和平主义理念的广泛传播,使得持有纳粹残余思想者在主流社会逐渐销声匿迹;陆大鹏进一步补充,除教育体系外,同盟国对报纸、广播等媒体的管控,也有效引导了德国民众接受西方主流价值观。
去军事化切断了军国主义传统,去纳粹化清算了极权意识形态,非集中化则瓦解了威权统治的社会基础。这三项计划的目的都是要和落后的传统决裂,为自由奠定长久的基础。
活动现场。左:陆大鹏,右:钦文
战后德国的集体反思
而真正推动历史性转变的,是德国人在第三帝国彻底崩溃后进行的集体反思。纳粹政权的覆灭使极端民族主义彻底破产。陆大鹏分析认为,与“一战”相比,“二战”给德国带来的物质损毁更为惨重,这种毁灭性打击使德国民众陷入深刻的精神幻灭与屈辱感,从而激发了全社会的反省意识。
对战争恶行的痛恨,促使工会、教会和知识界率先发出批判的声音,他们呼吁国家彻底转向、回归人性:“在这些罪行面前,全体德国人都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只有认识到这一点,我们才能找到完善制度的根基。”这一自省精神,成为德国战后政治文化转型的核心动力。
钦文回忆到,他在与德国学生交流时了解到,德国公民从幼年起就接受系统的反法西斯教育,包括参加各类专题讲座,甚至聆听大屠杀幸存者的亲身讲述。大学阶段,参观集中营遗址更是实践体验之一。这种持续终身的反思教育,深刻塑造了德国社会的集体记忆与价值认同。
代际冲突中孕育的新力量
战后成长起来的德国年轻一代,展现出更为开放包容的民主意识。陆大鹏分析指出,六七十年代的德国大学生既未经历战争创伤,也未体验过魏玛共和时期,这种历史距离感使他们摆脱思想桎梏,天然具备反叛特质。年轻一代对父辈展开的代际批判,同样也是场深刻的社会性道德审判——他们以反战立场对前人的战争责任进行“政治检讨”。此外,他们深受好莱坞电影、西方摇滚乐等外来文化的影响,开始追求享乐主义的生活方式,与父辈强调的纪律、权威和服从文化形成尖锐对立。这种价值观的分歧最终演变为一场集体反抗,深刻影响了整个社会。
代际冲突的爆发并非偶然,而是个人生活矛盾与社会经济问题交织的结果。20世纪60年代,这群青年的反抗在政治参与、社会行为和文化风格方面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社民党与自民党组成的联合政府成功吸纳温和民主派,推动政治体制的民主化;教育改革赋予新一代学人话语权,使教育体系焕发活力;生态运动与和平运动兴起,反对核武器扩张和军备竞赛。这些社会运动促成了威权结构的逐步瓦解、自由生活方式的普及、政治参与度的提高,为建设一个更包容的公民社会做出了重大贡献。
在活动最后的互动环节,现场读者踊跃提问。针对“两德统一对文明重建的影响”这一问题,钦文指出,两德能够迅速实现统一,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冷战末期这个“千载难逢的窗口期”——美苏等大国在这一关键节点共同推动了统一进程。但他同时强调,统一后东西德在经济水平和思想观念上存在的显著差异,也带来了某种程度的社会失落感。
在热烈的掌声中,本次分享会圆满结束。
校对 陶善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