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治病更是治人,《闪闪的儿科医生》用真实的力量继续闪光
来源: 紫牛新闻
2025-07-09 11:06:00
“你永远可以相信《闪闪的儿科医生》。”在连续播出的两季都保持在豆瓣评分9分以上后,日前播出的《闪闪的儿科医生》第三季“满血”回归,又一次不靠煽情就赚足了观众的眼泪。
本季的镜头继续锁定上海儿童医学中心,所展现的不仅是儿科医生“兵荒马乱”的工作日常,还有在重大疾病和突如其来的意外面前,家庭与患儿在现实面前的挣扎以及医生在处理病情之外还需要考虑到的更为复杂的情况。
儿科医生治的是病更是人,医学不仅是科学,更是人学,是与每一个具体的人紧密相关的事业。第三季一开篇就让观众五味杂陈,年仅12岁男孩小沐因为头晕去医院看病,没想到被诊断出患上了没有任何治愈可能的“癌症之王”弥漫性中线胶质瘤,他才12岁,人生理想抱负还没有施展就要戛然而止,这是家庭与患儿的困境,也是儿科医生经常面对的困境,要拼尽全力为患儿争取更长的存活期?当医疗技术已难以力挽狂澜,如何帮助父母接受残酷现实?
儿科有“哑科”之称,除了无法清楚表达自己感受的婴幼儿,还有很多因害怕疼痛、手术而选择缄默不言的少年儿童,片中因为车祸动了二十多次手术的孩子卡卡是其中的典型,恐惧让他对手术产生了强烈的抵抗情绪,儿科医生在这时还肩负起了心理医生,一边用温和的语言消除孩子的恐惧,另一边还要用简易的话语向孩子说明这个手术为什么非做不可。
医院是直面生死的战场,也是最能看清现实与人情冷暖的地方,来自重组家庭的小沐在确诊胶质瘤后,生母和继母并肩付出,用爱意和陪伴支撑着小沐的心灵。车祸骨折的少年霹雳一边嗷嗷叫“医生救我”,治疗时还要大赞“医生厉害”,霹雳乐观的态度让观众也会心一笑,但轻松的话语掩盖不了这个家庭无力承担异地就医高额费用的现实,父亲只能冒险将霹雳转运回家治疗,所幸最后结局一切都好。病情和家境、医嘱和监护人意愿、病重的孩子和动摇的心理,各种现实因素组合在一起构成了这部纪录片,人间冷暖、苦乐参半尽在其中。
回顾《闪闪的儿科医生》播出至今的内容,来自真实的力量始终为它的口碑保驾护航,制作团队采用了“非侵入式”的拍摄方法,从尽可能客观的角度获取鲜活的素材,减少主观情感因素的介入,清晰地呈现每一个案例的复杂性,其中的是非对错交由观众思考讨论。与《生门》《人间世》这些看得人哭到停不下来的医疗纪录片相比,《闪闪的儿科医生》在后期风格上采用了更具“网感”的风格,综艺风花字和时不时出现的综艺逗趣音效增强了可看性的同时也舒缓了医疗纪录片沉重的色彩。
《闪闪的儿科医生》所展示的不仅是医生技术的高超和医学的快速进步发展,还通过一个又一个病例诠释医道的温度,精湛医术只是一名好医生的必要条件,能够换位思考,体谅病人的处境,回应病人的痛苦,支撑病人的心灵才是一名真正的闪闪发光的儿科医生。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沈昭
视频|钟国欣 冯灵芝(南京晓庄学院新传院文化创新传播实践团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