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掘南京的“另一面”,庞瑞垠长篇小说《补天裂》研讨会在宁举行
来源: 紫牛新闻
2025-07-11 19:00:00
作为一座历史文化名城,南京何以成为南京?屡屡被强调的“烟水气”和“帝王州”外,南京还有没有其他城市文化特质?
在7月10日由江苏省作家协会、凤凰出版传媒集团主办的庞瑞垠长篇小说《补天裂》首发式暨作品研讨会上,多位学者表示,通过书中的南京抗战民众群像,看到了与以往文学叙事迥然有异的另一个南京。
庞瑞垠是江苏文学界的资深作家和模范作家,自1957年发表处女作以来,笔耕不辍70载,写有1000万字作品。作为南京的老作家,他的13部长篇小说,写到南京的就有8部之多。“对南京这座城市而言,庞老是一个值得关注,值得研究的现象级作家。”省作协党组成员、书记处书记、副主席丁捷说。
而在耄耋之年,庞瑞垠又一次给我们带来震撼和惊喜,在这部长达37万字的长篇小说《补天裂》中,庞瑞垠再次书写南京,用文学的笔触为我们打开了一段不该被遗忘的历史记忆。
《补天裂》讲述了1937年到1945年南京沦陷这一段历史,以舒晨与杜玫的分合与成长为主线,串联起数十位有血有肉的人物,构成南京抗战众生相,书中的人物,有共产党人、党外人士、爱国资本家、大学教授,有舞女、妓女,也有村民、码头工人,还有流氓无产者。在山河破碎、国家存亡之际,他们自发地凝成一股民众力量,构成了一幅全民抗战图景。
中国作协文学理论批评委员会副主任、中国报告文学学会常务副会长梁鸿鹰认为,在当时的南京城里,国民党势力、日本军国主义势力,共产党势力还有统战人士以及各国的谍报机构,各种势力交织、斗争,形势非常复杂。而庞瑞垠完整还原了各条战线上民众的作用。
“抗战文学不计其数,南京抗战文学非常多,但‘抗’字意味不是太浓烈。庞瑞垠的《补天裂》写出了抗战时期的南京精神。”在中国报告文学学会副会长,常熟理工学院副教授丁晓原说,《补天裂》中着重书写过往被忽略的民间抗战,比较全面地反映历史真实情况,“我觉得在这一方面,人物主题表现有比较大的创新”。
山西大学教授王春林在发言中提到,在我们的刻板印象中,抗战期间的南京是软弱、被动、让人宰割的形象,庞瑞垠的新著则是要为南京证明,南京固然有让人宰割的人间惨剧存在,但是南京又是一座有抗争精神的城市。当代出现很多抗战题材的小说,但缺少的是对于民间自发性的抗战书写。《补天裂》就是一部以知识分子为主体的民间自发的抗战文学作品。
南京民众奋起抗战有扎实的历史事实依据。庞瑞垠对南京全民抗战的史料收集有半个世纪之久。南京大学副教授李丹注意到,1937年到1945年间,中共党组织在南京出现空白期。在空白期间,民众更多的是基于纯粹的自发的抗争。像杜玫,一条腿截肢了,被迫退出游击队,回到家中后,在没有组织的情况下,自发地打入日本大使馆,这种情节设计特别吻合当时的历史场景。他认为《补天裂》是打破模式的一种创造。
江苏省作协创研室的干部妥东认为,对于南京这座城市的书写而言,《补天裂》完成了对南京形象的重构。在小说当中,南京既是人物生活时空环境,也是非常丰富的空间形象。它的兴衰荣辱、命运浮沉与战火当中的南京儿女他们的生命实际上是结合在一起的,是紧紧融合在一起,所有这些构成了《补天裂》这部作品的丰富的艺术性和审美性。
“《补天裂》是礼赞古都抵御外侮的风情画,是众多抗日战争小说文本中的补白录,写出了魂魄,写出了抗战精神,足可以告慰这座沧桑多难的古城。”凤凰传媒集团副总编辑王振羽说。
与会专家还关注到《补天裂》中的南京城市地域特色与语言特色。作家出版社副总编辑颜慧认为,《补天裂》令人印象深刻的就是将南京抗战历史与城市文化和风土人情相结合,包括方言的运用,展现了南京城市独特的文化魅力和深厚的历史底蕴。
南京有着3100多年的建城史,历史文化绵延悠长,但同时,南京又屡遭腥风血雨的洗礼。这使得文学家在关注南京、书写南京时,要么强调南京的“烟水气”和“帝王州”,要么着重讲述南京遭受的苦难。南京师范大学教授何平认为,从历史的纵深上,庞瑞垠“打捞了南京在烟水气、帝王州之外的城市文化气质”,而在横向上,过去讲述南京抗战史的文字和影像作品,往往会强调国际社会对于南京的拯救,而庞瑞垠的《补天裂》,“呈现了与经典化的南京城市形象之外的差异性”,讲述的是常被忽略的南京人自发的反抗。
何平认为,南京作为悲情城市被讨论得够多了,“我们在强调城市这一面的时候,往往会忽略了城市的另外一面,而这一面和另一面,同时构成了‘何以南京’”。同时,何平说,“除此以外,还有没有其他的城市叙事?这可能是我们今天讨论庞瑞垠小说可能延续下去的一个问题。”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臧磊
校对 石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