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周刊|资深“中国文化迷”赫尔曼·黑塞怎么读《聊斋》?
来源: 紫牛新闻
2025-07-15 11:48:00
曾获诺贝尔文学奖的德国作家赫尔曼·黑塞的代表作《克林索尔的最后夏天》最近一直霸榜微信读书的热搜榜首,社交平台上掀起了一股“黑塞热”。近期随着暑期档电影《聊斋·兰若寺》的上线,《聊斋》的行文之美也成为书虫们的热议话题,一百多年前,赫尔曼·黑塞也为《聊斋》所倾倒。
“这是世界最美的童话故事之一”
黑塞被雨果·巴尔称为德国浪漫派最后一位骑士,另一位诺奖得主、黑塞的挚友托马斯·曼则评价黑塞“代表了一个古老的、真正的、纯粹的、精神上的德国”。当人们在谈论黑塞及其作品时,更多阅读的是诸如《荒原狼》《克林索尔的最后夏天》《悉达多》之类的小说,实际上黑塞还写了非常多的书评,他本身是一位非常热爱阅读的人,在报刊上发表了大量长短不一的书评,有的是分享他的阅读经验,有的则是向读者推荐值得一看的书目,其中有大量中国文学作品。在黑塞的随笔集《阅读是安静的自我觉醒》中,读者可以找到黑塞给《聊斋》写的两篇书评,一篇于1912年发表在《新苏黎世报》上,另一篇在1912年发表于慕尼黑《书迷》上。
《聊斋》是黑塞最早阅读到的中国文学名著之一,他所读的版本为学者马丁·布伯从英文翻译而来的聊斋故事,书名为《中国鬼怪与爱情故事》,上述的两篇书评都是为这本书所写。在发表于《新苏黎世报》的书评中黑塞大赞《聊斋》:“继《诗经》和庄子的寓言之后,这是我从中国古代文学中学到的最具诗意价值的东西。”国内一般将《聊斋》分类到志怪小说,但黑塞把《聊斋》划分到了童话故事中,并将之与德国格林兄弟搜集的童话故事相比较,“《聊斋》的整个故事精神纯粹是关于正义和善良,这让我们这些外国人感到羞愧,因为我们的很多童话故事实际上是关于恶意和魔鬼的。”
在这篇书评里黑塞还分享了几个他很喜欢的故事,有《婴宁》《袖里乾坤》《莲花公主》三篇,“这些故事,我真的读不够。《聊斋》是世界上最美的童话之一,既像格林童话一样天真而生动,又像中国的怪诞图画和青铜器一样奇诡梦幻。”看得出来黑塞的确喜欢《聊斋》,1913年黑塞发表了一首诗歌,标题就叫《献给女歌手婴宁》,故事正来源于《聊斋》中的《婴宁》。
没有到过中国的“中国迷”
在《聊斋》的书评中黑塞写道:“遗憾的是,我从未去过中国,但我在印度尼西亚及周边群岛的中国城镇度过了美好的日子,我永远不会忘记那里的中国人是如何生活的:宁静美丽,勤劳开朗,既有品位也有修养,介于脱轨的原始民族和文明的欧洲强盗民族之间。”
赫尔曼·黑塞对中国古代哲学思想有着相当浓厚的兴趣,他的父亲是传教士,曾试图让黑塞进入神学院学习,年轻的黑塞以死相逼最终让父亲放弃了子承父业的想法。黑塞会接触到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其实也来源于自己父亲,1907年父亲先是将老子介绍给了黑塞,这一年黑塞又读到了德国汉学家汉斯·贝特格翻译的中国古代诗歌选《中国牧笛》一书,从此黑塞一头扎进了中国文化当中,从《道德经》《易经》这类深奥的哲学典籍到诸如《聊斋》这样的小说无所不读,其涉猎之广、阅读之深在欧洲作家中实属罕见。黑塞的一些文学作品从中国典籍中找到了灵感,比如短篇小说《余国王》,故事来源“烽火戏诸侯”,童话《诗人》情节则取自《列子·汤问》中“薛谭学讴”,黑塞的代表作《克林索尔的最后夏天》更充分表明了黑塞试图替西方文化补充营养的立场,在书中我们可以找到《将进酒》《月下独酌》等名诗的影子。
黑塞非常推崇道家思想,他对老庄哲学的研究也相当深入,在给其友人罗曼•罗兰的信中,他曾写道:“老子多年来带给我极大的智慧和安慰,道这个字对我意味着全部的生活真谛。”在他的小说《玻璃球游戏》中主人公会用《易经》占卜,现实中黑塞也会这样做,在对是否接受德国授予的功勋勋章犹豫不决时,黑塞就用《易经》进行了占卜,最后因为卦象显示为有利才决定接受授勋。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沈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