触摸历史的真实温度,海峡两岸青年文化月台湾师生团行走南京
来源: 紫牛新闻
2025-07-20 07:57:00
在结束了苏州的行程后,7月19日,参加海峡两岸青年文化月的台湾师生团开启了南京行的第一天。
19日上午,台湾师生团带着满满的兴奋前往中山陵景区参观,位于紫金山南麓钟山风景名胜区内的中山陵景区背拥青嶂,东毗灵谷寺,西邻明孝陵,整个建筑群依山势而建,由南往北沿中轴线逐渐升高,这里每年吸引着500多万中外游客观光揽胜,先后获得“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中国旅游胜地四十佳”等称号。师生们顺着景区线路依次参观了博爱坊、陵门、祭堂和墓室等主要建筑,导游详细地讲解了中山陵兴建前后的故事及这里曾经的历史风云变幻,师生团们看着眼前中山陵庄严的建筑,缅怀中国民主革命的伟大先驱孙中山先生。紧接着大家还前往了明孝陵博物馆,这里是关于明太祖朱元璋、世界文化遗产明孝陵和南京明文化的专题展馆。
下午,台湾师生团前往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纪念馆工作人员首先为大家整体介绍了纪念馆的基本情况和历史背景,紧接着台湾师生团进入馆内参观,一进入展厅,庄严肃穆的氛围让师生们屏气凝神,这一天纪念馆中参观者众多,但偌大的纪念馆中只能听到大家的脚步声,在史料陈列厅,大家仔细的观看着南京大屠杀的照片、录像、资料和实物,在南京大屠杀幸存者照片墙前,台湾师生团了解到每当有一位登记在册的幸存者离世,就会熄灭一盏灯,他们看着照片墙上仅剩的二十几盏灯,面色凝重。从纪念馆中出来,不少师生的心情还久久不能平复,“我以前有了解过一些关于南京大屠杀的历史,今天来到纪念馆参观后感觉心情非常沉重,看到那些照片、影像,心里很难过。”来自台湾的高二学生苏宥伟表示,李自健创作巨幅油画《屠·生·佛——南京大屠杀》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画面非常有冲击力,我深受震撼。”高二学生梅芸瑄也分享了她参观后的感受:“我没有亲身经历过这段历史,但是参观了纪念馆后有很强的情感共鸣,特别是看到关于南京大屠杀百人斩竞赛的内容,这样的残酷的暴行实在是太可怕了。”
“江南佳丽地,金陵帝王州。” 南京这座历史文化名城曾遭遇战火无情蹂躏,也曾是六朝金粉浸润的繁华帝都,是秦淮画舫摇曳出的诗意长卷,更是中华文明史上浓墨重彩的璀璨坐标。从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中出来后,台湾师生团们走进南京云锦博物馆,踏入云锦的绚烂世界,那里不仅有丝线交织的华美,更有一座城市在磨难中不曾熄灭的文明火种。
为台湾师生团们讲解南京云锦文化历史的何老师是一名怀抱着对文博事业的热情从台湾来到南京工作的青年,“中国有三大名锦,宋锦配色淡雅和谐,有宋代文人雅士的风度,蜀锦色彩明快纹样丰富,有浓郁的巴蜀地方特色,而南京云锦像云彩一般美丽,而且只有南京生产,所以叫南京云锦,在古代只有达官显贵才能穿得起。”伴随着何老师的讲解,台湾师生团的成员们很快沉浸其中,展柜中闪闪发光的云锦牢牢的吸引了大家的目光,从纹样设计到挑花结本再到准备奢华的丝线原料,每一步都让人大开眼界,何老师还为大家讲解了大花楼木织机的运作原理,“哇,真的好复杂,能搞得清楚真是太强了。”有成员发出了这样的感慨,更令大家移不开眼的还当属南京云锦博物馆中正在织造云锦的工匠们,两人一组在高大的大花楼木织机上紧密协作,当听到何老师说两位工匠一天只能织出五六寸的云锦时,大家发出了一片“哇”声。
“我好佩服这些做云锦的工匠,能坚持做这件事情真的很不容易。在看了云锦的实物后感觉这个的确是独一无二的艺术珍品,这样的手艺应该传承。”来自台湾的高一学生周妤亭表示,另一位来自台湾的高一学生陈羿庭对云锦织造工艺印象深刻,“在实际参观后我感觉我以前对云锦的了解还是太肤浅了,在我们面前的一块漂亮的云锦背后是许许多多工匠的付出,云锦织造的这么多工序每一步都依靠师傅们的经验和手感,太强了。”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沈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