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集 | 池老的雨花石情结
来源: 紫牛新闻
2025-07-22 07:27:00
●胡剑明
剑明敬挽池老先生:
雨花遗韵,赏石凝情,诗瓢有记缘无尽;
德泽留芳,澄怀乐道,意境无穷信有灵。
池老(1932—2025),尊名池澄。甲辰农历除夕在家中仙逝,享年93岁。他退休前,是《新华日报》记者,我那时是报社特约通讯员,得与先生相识30多年,因为他名字好记,人缘好又热心,所以,我一直就尊他“池老”。
池老经历丰富,是南京文化名人,作家,诗人,收藏家,赏石家,这都不是虚名,而是实实在在的。池老爱收藏,最有盛名的是收藏雨花石,南京人称雨花石为“南京最美名片”,而池老也因此被尊为“南京鉴赏雨花石大家”。
池老当记者时,就写诗、写诗评,报刊上经常可读到。后来在他的雨花石专著中,又多有欣赏。他的诗是从传统中走来的,以情写实,有古韵又多新意,给过我许多启迪。记得有一次,我因单位“工作任务”,写了一篇较长的通讯报道,为了增加一点文气,就在文尾写了几句诗,他看后说,文章可以,诗嘛,可以改得通俗些,没有读者会在看报纸时去查词典。诗,是一个人内心深处的感悟,如果没有感悟,不要硬写,就算写得再华丽,也显得虚无且无根。——这段话,我至今不敢忘。
池老一生钟爱雨花石,他口袋里经常装着自己得意的小彩石,遇到同好就拿出来给你“科普”一番,告诉你,这是什么奇石,呈现的是什么形象,或是江南一景,或是山高水长,或动物或人物……总能启发你的艺术想象力。他曾在江苏省作家协会驻会有年,在收藏鉴赏的同时,对雨花石文化进行研究,写出“历史性”的《雨花石谱》,在南京出版社出版。他当年签名送给我一本,拜读后,我相信,这是中国第一部雨花石专著。
后来,池老在1984年就在南京创办了全国第一家“雨花石协会”,在条件简陋的情况下,他召集并团结了老南京一批爱石之人,利用业余时间,共同交流、研究、鉴赏,不仅提高了会员的审美情趣,也在南京乃至全国,形成了一个“雨花石文化圈”。
之后的日子里,他们选出精品,在中国历史博物馆办过《天赐瑰宝雨花石展》,还第一次上了央视;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曾以池老个人收藏的三百多枚雨花石,摄制成纪录片《雨花石趣话》发行。值得一说的是,从那时起,《南京日报》《金陵晚报》都有了名为“雨花石”的文艺副刊,和江苏的文学杂志《雨花》相得益彰。
有一次,池老在与我谈到雨花石时说,热爱,可抵岁月漫长。时间在不断筛选你身边的人和事,不会有人永远陪你。但是,石不能言最可人,它能陪你一生,走向永远。还说,一个人做一件有意义的事,不能浅尝辄止,爱就要坚持,爱到痴迷,石头也能开出花来。的确也是,他后来出版的书和见诸报刊的诗文,都印证了他的爱。可以说,他以执着的爱和渊博的学识,为南京“文学之都”开启了“雨花石赏读”的新篇章。
关于雨花石,最初,是池老从南京北阴阳营出土的雨花石,考证出雨花石已有六千年的观赏史。他说,中国雨花石,主要指南京雨花石。其石形体纤小,完璞端圆,不仅有“一拳一握之中,蕴千岩万壑之秀”的神奇,更有“天成幻出,令人思议不及”的魅力。
在举世林林总总的观赏石中,雨花石的观赏史最为悠久,那些脍炙人口的神话传说及其美丽诗意的石名,无不显示其不可代替的特殊地位。据“新石器时代及商周时期遗址发掘报告”记述,南京北阴阳营遗址的发掘工作是1955年至1958年分四次完成的。该遗址分为新石器时代、商代、西周三个文化层,各层的遗址中遗物均相当丰富。更令人惊奇的是,在新石器时代的遗址中发现了76粒花石子。“发掘报告”中写道:“花石子,76粒,都是自然砾石,但这些石子不产于遗址所在的鼓楼岗一带,而是产于南京南郊雨花台一带,质地多为玉髓,出土物中不乏色彩斑斓、花纹绚丽者,显系当时人有意识地在他地采集而来,其用途可供玩赏,有的出自死者口中,也许具某些原始宗教意义……”
池老告诉我,据南京博物院原院长徐湖平先生回忆,他曾多次细致观赏这些“花石子”,与现今刚从矿区出产的雨花石不完全一样,它非常光润,显示了北阴阳营先民们长期盘玩后所出现的“包浆”。话中所指产地,是南京南郊雨花台一带,当然是一种合理的推测。尔后,有研究者认为,在76粒花石子中,有部分来自江北六合等地,亦有可能。之后,更有人研究得出新论,北阴阳营遗址距今六千年时,地近江边,江中也产石,先民们所获之石,也许就在北阴阳营遗址附近。报告中将76粒奇珍称“花石子”,而不称“雨花石”,是报告编撰者严谨的态度,因为“雨花石”的定名是在宋元以后的事,洪荒时代并无“雨花石”之名。
生活于北阴阳营的先民,采集完璞自然之美石,直接作观赏之用,观赏石的原始雏形才在东方地平线上诞生。池老说,北阴阳营的76粒花石子谱写了“雨花石文化”“观赏石文化”的开篇,开“观赏石文化”之先河,它无可匹敌的历史意义不可低估。
那些年,我在多次陪池老去城南雨花台市场、清凉山、六合等处选购雨花石的过程中,学到了许多“选石”的知识。雨花石有“粗石”和“细石”之分,这些花石子玲珑可爱,均为玛瑙质与玉髓质的细石,粒径在3至5厘米之间,其质、色、纹、形与现在出产及人们赏玩的雨花石无异。池老说,北阴阳营人生活的时代,当时的雨花石也和现在一样,并非俯拾即是,而是必须经过艰辛挖掘,沙里淘石,石中选珍,也要有一双慧眼,方可得到这为数众多、色彩斑斓的花石子。可见,当时寻觅美丽石子已是先民们一种强烈的追求。
从北阴阳营文化起,悠悠石文化之文脉,屡见于史书,历代延绵不绝。如《诗经》、六朝的诗文、梁武帝时云光说法“天赐雨花”的神话传说、盛唐的公主嫁物、宋代苏轼的宏论、明代文人的雅趣、清代孔尚任的“咏石史诗”中都有雨花石的影子。近代的“石坛三杰”:许问石、张轮远、王猩囚,也是赏石先贤。正是由于史料的记载,雨花石在六千年的观赏石文化史中,才得以留下奇幻绚丽的倩影。
在世界各国的灿烂文化中,早期的人类活动无不与石头有关。池老在他的著作中写道:
埃及在距今4700年前的第四王朝就建成了法老胡夫的金字塔,用30余万块巨石砌成。尔后,又建成了世界闻名的斯芬克斯雕像。希腊古文化的造型艺术,以石雕最具特色,多利安式、爱奥尼亚式和科林斯式的廊柱举世闻名,而雅典的石雕神像更加享有盛誉。
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的中国,在石文化史中独树一帜。我国不仅有旧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制作生产和生活用具、饰物、神物的玉石文化,还有先民尊崇古朴不琢不雕、观赏自然的观赏石文化。
“盘互长干有绝径,并包佳丽入江亭”之句,而“雨花石”名,则由于“雨花台”名的出现引出了一行诗,堪比是一枝红荷出水,显露了雨花石名的最早雏形。《元至正金陵新志》称雨花石为“雨花台石”,并述及:“朱希真《猎较集》有以金陵小石种菖蒲诗云,雨花台上五色石。”从雨花台上五色石,即“雨花台石”这一美丽石名的凝练,经过了近四百年的岁月,在明末出现了著名散文家张岱写的一篇《雨花石铭》:
大父收藏雨花石,自余祖、余叔及余积三代,而得十三枚,奇形怪状,不可思议……
大致,雨花石名至明末已经定型并广为使用了。
雨花石是观赏石中体积最小者,明代四公子之一的陈贞慧赞其“小有奇趣”。奇趣何在?池老找出一些古籍说,你看古人的咏赞就可了然。想必他们也和我们今天一样,每得一妙石,也心喜它的诸色备足,奇润可爱。元代郝径的《江石子记》写道:
每得一石则如获物外之宝,濯之以清泉,薰之以尘烟,置之于盘盂之内,而簸弄于明月之下,方为热中……
文中所云“诸色备足”一语,是雨花石的魅力之一,雨花石丰富的色彩,为它石所不及。明代孙国敉《灵岩石说》也对此有描述:
灵岩山之西涧,名玛瑙涧……内有文石,雨后流露,然玉质天章,色不啻五,或一石专以一色擅美,或一石备美众色,多作云霞、星日、峰树、山藻之状,天成幻出,思议不及。
雨花石曾名“灵岩石”,因其盛产于江北六合灵岩山。孙国敉文中的“玉质天章”“天成幻出”为赞赏雨花石之名句。到了明代,姜二酉《灵岩子石记》道:
缤纷璀璨,发缕丝萦。其色白如霏雪,紫若蒸霞,绿映远山之黛,黑回瀚海之波,黄琮可荐于虞烟,赤文曾藏于禹穴。更有天成鱼鸟竹石暨大士高僧,如镜含影,自成文采。
文中描绘色彩之笔墨,令人神往。“如镜含影,自成文采”也为状石传神之笔。
池老在拜读先贤的赏石美文之余,常为“雨花石”的神秘而不能自已。他曾在《花雨缤纷录》中写道:
雨花石质为石之本,纹为石之魂,形为石之体,色为石之神。雨花石具有透明、半透明、不透明的三种质地,具有色谱中所有的色彩,具有不可名状的玄幻纹理……这三个“具有”,相互渲染,相互渗透,相互糅杂,相互挑逗,于是,“天成幻出”的奇迹发生了。
如果用石迷的一句话说,就是:世上有的,雨花石中已经有了;世上还没有的,雨花石上早已有了。
宋代欧阳修说:“万象皆从石中出。”象中生“幻”。苏东坡在《后怪石供》中论石有句:“夫幻,何适而不可?”令人惊奇的是,雨花石无象不包,无色不显,无景不呈,无物不存。或造景有层次,状物有神情;或似像非像,似是而非;或幻境迷离,抽象莫名;或有世之所有,或显世之所无,引君进入一个神奇的天然艺术世界。江苏当代作家艾煊先生赞美雨花石是“天然的艺术,艺术的天然”,可谓经典名言。
池老是诗人,他惊叹于雨花石的美妙神奇,曾以诗论石,写七律一首:
纤小玲珑百代身,纹玄色幻质晶莹。
娲皇掷瑰填天阙,蠢子含丹落地门。
万簇青峰藏异璞,一江春水荡精英。
毕生痴觅仁人见,佛度黎鸿石有名。
池老在研究过程中,还从《尚书》中找到记载雨花石的文字;又在《永乐大典》中发现“云光说法,天赐花雨”的记载;他曾论证《红楼梦》(《石头记》)里贾宝玉“通灵宝玉”的原型就是雨花石……
2010年,池老已近八秩,年老体弱,但他对弘扬雨花石文化,总怀有一种使命感,他坚持“要为雨花石文化再创佳绩”。他在著名摄影家汤先锋[1]先生的协助下,经过近两年的艰辛工作,从全国各地选送的2万多枚雨花石藏品中,挑选和拍摄了八千余枚,又从中选出1200枚精品,编印成《中国雨花石图典》(上、中、下三册),这是弥足珍贵的精品集粹。全书近两千页,一石一页,气象生动。每一块石头都配一首诗,书中千余首诗,均为池老的原创;其中每一段精彩点评都很专业,也很有诗意。池老说,妙石得配史诗。为此,南京八秩诗家王德安先生评曰:“诗文本天成,妙手必得之”。池老编著的这套大著,图文并茂,装帧精美,涵盖面广,它是雨花石艺术宝库中的富矿,是中华赏石文化、诗词艺术的优秀读物,是池老聚一生耕耘,呕心沥血之作,更是“石头城”南京的“美丽的名片”!
注释:
[1]汤先锋:从军20年,转业后任《南京晨报》摄影部主任。出版有《汤先锋沙漠探险摄影艺术作品集》《注入生命的丑石》,于2014年去世。他生前与池澄先生合作编著的《中国雨花石图典》(上、中、下),成为二位先生的绝唱。
作者:胡剑明 江苏省作协会员、《博古画报》主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