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集 | 小镇上的大学校长群
来源: 紫牛新闻
2025-07-22 07:28:00
●周桐淦
位于姜堰溱潼的院士旧居
小镇,是泰州市姜堰区溱潼镇。
溱潼镇的区位比较特殊,在苏中里下河地区三个市(区)交界的犄角之间:姜堰区的东北角、兴化市的东南角、东台市的西南角。这里河网密布,镇区位于东西走向的泰东河(泰州至东台)南侧、南北走向的姜溱河(姜堰至溱潼)西侧、万亩溱湖的北侧。谓其小,是因四面环水的地貌形成中,有一块0.54平方公里的垛田式或小岛式的冲积平原,宋末明初开始,这里逐渐成为一座商埠茂盛的两万人聚居的集镇。
八百年过去了,小镇的繁荣延续至今,但面积还是0.54平方公里,常住人口还是两万多人,数据发生显著变化的是,小镇上走出去的莘莘学子之中,居然有近20位国内知名大学的校长(书记、院长)。溱潼籍高校领导涉及的大学有:武汉大学、东南大学、中国美术学院、上海对外经贸大学、上海海洋大学、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原南京气象学院)、南京师范大学、南京农业大学、南京林业大学、江苏大学、山东艺术学院、扬州大学、南通大学、太湖学院、江苏农牧科技职业技术学院、江苏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在这些高校校长、院长、党委书记的岗位上,除了山东艺术学院原副院长朱铭、原南京气象学院院长朱乾根离世以外,其他各位仍然在行政、教学、指导研究生和所在学校顾问等工作岗位上忙碌着。而且,他们各人头上一方天,每个人都在各自的科研领域开疆拓土,取得了不俗的成就。
笔者在采写会船风情小镇溱潼的散记《水上狂欢到溱潼》时,走进小镇上的大学校长群,忍不住记下了几位代表性人物的趣事和轶事。
园林学博导的授课从拔草开始
1963年出生的王浩,本科就读的是同济大学的风景园林设计专业,担任南京林业大学校长之前,他从林大园林系普通教师开始,由系副主任到主任,由森林资源与环境学院(风景园林学院)副院长到院长,再由南京林大副校长到校长,一步一个脚印,走上了学校领导的顶层。他所从事的专业上的进步,也从工学学士到生态学博士,再到林业工程博士后。除了南京林业大学校长的头衔以外,王浩还有不少带“国”字号的桂冠,譬如,园林规划设计国家级优秀教学团队带头人、园林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主任、园林国家级特色专业负责人、国家湿地科学技术专家、国务院学位委员会风景园林专业学位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风景园林教育专业委员会委员。曾有记者采访他,风景园林也就等同于林木盆景,这在当时,包括现在,都是一个小专业,他怎么做出了这么大的成就?王浩回答,这是受了爸爸的影响,爸爸很有艺术修养,王浩小时候钓几条小鱼回来,爸爸往盆中一放,加两根水草,就是一件鲜活的盆景。妈妈采几朵野花,爸爸往瓶中一插,就成了插花艺术。王浩的爸爸做了一辈子的溱潼中心小学校长,乐天知命,兢兢业业,溱潼走出来的大小才俊,都这样称呼和怀念他:“我们伟大的王校长!”所以,王浩说,再小的专业,只要你专注投入,埋头二十年、三十年,你就会是专家,你就可能取得大成就。
王浩在教学中,特别在与研究生的互动中,也常有一些小中寓大的神来之笔。他时不时把几个博士生叫到他郊区住地的院子里,和大家一道并排蹲着拔草。这年头的准博士们,一个个细皮嫩肉,蹲在地上一两个小时可不是件容易的事情,一边拔草,心中一边嘀咕,这位博导耍什么花枪?请学生拔一次草,自己要赔上一桌菜和一两瓶好酒,还不如两百元钱找个钟点工干干,既省事,又省钱。前不久,博士生董琳要去加拿大一所大学交流学习,送行宴会,有人趁着酒劲劝老师不要再做这“赔本买卖”,导师也喝了几杯酒了,说话也就直白了,反问大家,这仅仅是拔草吗?这仅仅是吃饭吗?这是在上课!王浩说,园林设计也好,花木盆景也好,都是理科中的文科,文科中的艺术专业。这种特殊的“艺术专业”,就像舞台上的舞蹈功夫、武打功夫一样,台上一刻钟,台下十年功。园林设计、盆景雕琢这一行,除了扎实的书本知识之外,你没有一两个小时、两三个小时的蹲功和站功,你是入不了门、成不了“家”的。所以,我们要敬畏土地,敬畏劳动,敬畏专业。
这个细节,我是从王浩校长早几年的博士生汤鹏那儿听来的,他参加了那次活动。
作为国家级城市园林规划和湿地建设的高参,王浩还一直致力于“公园城市”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他说,小时候的儿歌就唱“我们的祖国似花园,花园的花朵真鲜艳”,这种“鲜艳”不是见缝插绿,不是屋顶花园,而是要有全盘的、生态的规划。他很反对全年常绿,满眼是花,认为四季转换、树木枯荣是人间正道。就如同饮食科学提倡生态绿色,反对转基因、反季节一样,老百姓喜欢的“绿水青山”,应该是大道自然。他在浙江、吉林、河北等全国各地的讲座和专家活动中,不断“掏出”他倾注了大量心血的两张名片:
公园城市的样板——泰州;
湿地建设的典型——溱湖。
“上天”“入地”的南信大校长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是2004年由南京气象学院更名的,因为多方面的原因,该校原来在国内排名靠前的大气科学专业和气象学专业,都遇到了招生和毕业生就业的困难。2006年初,李廉水由南京财经大学副校长调任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校长。李廉水是经济学家,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博士,调任南信大之前,他的关于知识经济的研究和讲座火遍大江南北。经济学专家能带“火”老牌的气象学院校吗?在校内外的一片怀疑声中,李廉水一番调研之后,提出并实施了“上天入地”,振兴信大的目标管理策略。
“上天”,就是瞄准品牌专业的世界一流水准,“垂直拉升”,迎头赶上。李廉水解释,为什么提“垂直拉升”,不搞弯道超车?因为弯道超车有时容易犯规,甚至不“犯规”就难以“超车”,有投机取巧之嫌。而垂直拉升,靠的是实力、功夫和超常的努力。李廉水是如何“垂直拉升”的呢?他了解到联合国气象组织的实力官员多为原南京气象学院校友,就立即与他们建立联系,及时了解信息,申请主办前沿学术活动,以此扩大学校影响,也逼着自己的师资队伍“观云识天”,苦练内功。为了争取主办2006年第十届世界气象组织教育与培训会议,李廉水从腰椎间盘突出手术后的病床上,被抬上了飞机。在去日内瓦的飞机上,一个小时调节一次腰带,硬是用真情、用诚意,迎来了世界气象组织官员和各国气象专家,迎来了国家气象局和省政府领导。论坛的举办,也“逼”着学校的硬实力和软实力都大大上了一个台阶。
李廉水在南信大期间,还干了件搅动业内池水的新闻事件:“招女婿、促儿子”。南信大2006年开始,连续多年面向全球,百万年薪招聘二级学院院长,人称“招女婿”。2006年,百万年薪还是有诱惑力的。招“女婿”如此,本校毕业或已在学校工作的土生土长的“儿子”呢?李廉水说,一样看待,条件一经制定和公布,“女婿”抢到了“绣球”,有出息的“儿子”也在“业精于勤”的较劲中,找到了自己新的位置。
“入地”,就是要让南信大的毕业生“接地气”,适应社会的需要,尽快在社会发展中找到自己的适合位置。南京气象学院改校名南京信息工程大学以后,由原来气象专业院校,变为包含气象专业、人文专业、理工专业的综合性大学。由于高校体制改革后的扩大招生,原有人文类、理工类高校的品牌专业毕业生,在就业时都遇到“粥少僧多”的难题,更何况南信大这样新开办院校的新开办专业呢?面对早期南信大毕业生就业难的实际状况,校务委员会做出决定,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的品牌专业,最强的、排名第一的是气象专业,南信大要扬长避短,把“观云测天”当作自己的“大学语文”,所有专业都要开设气象学中的五门基础课程,鼓励人人拿辅修专业证书,有条件的修气象学的第二学位。人才市场很快反馈回来信息,各地气象部门在招收南信大气象专业毕业生时,文科、工科、理科类的同学“搭伙”投档,也很受欢迎。因为,全国各地各级气象单位和部门招收新员工时,除了需要气象专业,也需要中文、财会、经济类、计算机类等专业的毕业生,同样专业的学生应聘,南信大的非气象类毕业生手上,大多都有张《气象专业辅修证书》,你说,哪家的毕业生更受气象部门欢迎呢?即使是政府的其他管理部门、职能部门,只要是与气象管理稍微沾点边的,谁见了不为之心动呢?南信大毕业生的就业率,一下子跃居江苏高校毕业生的前几位。
所以,李廉水的“上天入地”战略成功了,南京气象学院更改校名后,又以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的名义,重新入选全国双一流高校。百度上这样介绍,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是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也是江苏高水平大学建设高峰计划A类建设高校。学校的大气科学专业为“世界一流学科”,在教育部最新一轮的学科评估中蝉联第一和A+等级,实力顶尖。
李廉水2017年从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党委书记、校长岗位退休后,继续担任太湖学院的执行校长、中国科学学与科技政策研究会(国家一级学会)监事长、中国气象学会(国家一级学会)副理事长、中国民办教育协会(国家一级学会)副会长。他还是国务院“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评议组”成员、教育部科学技术委员会委员兼管理学部主任、教育部工商管理类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
李家三位院士兄弟
根据网络信息记载,截至2023年底,中国科学院院士873名,中国工程院院士978名,两者相加,一共1851名,若按全国人口14亿计算,两院院士与全国人口的比值大约为1/760万,也就是说,平均760万人中才有1名两院院士,真可谓寥若晨星了。所以,在统计两院院士时,一般都是以地级市为单位介绍的。
小镇溱潼有个例外,李家一门三院士,弟兄仨:李德仁、李德毅、李德群。
李德仁,1939年生,摄影测量与遥感专家,1991年当选中科院院士,1994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1999年当选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曾任武汉大学副校长,武汉测绘学院院长。
李德毅,1944年生,人工智能研究专家,1999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2004年当选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
李德群,1945年生,材料成型专家,2015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曾任华中科技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
咱们先从李德群说起。李德群1968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冶金系,1981年获得华中工学院塑性加工专业工学硕士学位,毕业后留校工作,历任副教授、教授、博士生导师。1986年至1987年在美国康奈尔大学访学归来后,担任华中科技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李德群长期从事材料成形模拟、工艺与智能装备等领域的研发,不少带有创新意义的成果,被国防、汽车、电子技能等高新领域采用,2007年获国家科学进步二等奖,2010年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同年,被评为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李德群与他的团队先后主持和承担了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博士点基金项目、国家“七五”“八五”“十五”重点攻关项目,获得授权国家发明专利20多项。李德群还主撰著作8部,合撰著作3部。可惜,天不假年,2022年,李德群院士因病医治无效,过早地离开了他为之奋斗的事业。
李德毅是三兄弟中的军中院士,少将军衔。1967年毕业于南京工学院(现东南大学)无线电系,1983年在英国爱丁堡大学获取博士学位回国后,被征召入伍,以后,一直从事指挥自动化系统工程和军队信息化工作,李德毅除担负军中相关专业的领导工作外,还兼任中国电子学会副理事长、中国人工智能学会理事长、中科院计算机语言信息工程中心首席科学顾问等重要工作。在人工智能领域,李德毅的代号是:“AI之父”“人工智能的领舞者”。早在2012年,北京到天津高速公路的部分封闭路段,李德毅的团队就开始了无人驾驶的试验。2015年,从郑州到开封的全开放公路上,李德毅的无人驾驶汽车试行成功。2018年4月12日,是一个值得纪念的日子,也是一个应该载入史册的日子,全世界第一辆无人驾驶的电动卡车,从天津港启动出发,投入运营。驾驶座空着,李德毅院士与助手微笑着端坐后排。这辆卡车安装了北斗定位系统和激光雷达、毫米波雷达等国产设备,同时辅以多项人工智能技术,可以保证在夜间、大雾、雨雪等恶劣天气和现场人员、车辆、作业设备交混的复杂情况下全天候运行。这是震惊世界的记录。
李德毅院士在人工智能领域取得某些“领先”世界水平的成果时,他的胞兄李德仁院士也在自己的科研领域放了卫星。李德仁院士1963年毕业于武汉测绘学院航测系,1981年获武汉测绘学院摄影测量与遥感专业硕士学位,1985年获德国斯图加特大学博士学位,同年返回武汉测绘学院任教,1986年被破格晋升为教授,2000年开始担任测绘遥感信息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延续了他从事的遥感、全球卫星定位和地理信息系统为代表的地球空间信息学的教学和研究。在长期的研究和实践中,李德仁院士于2005年进一步提出了一个理论与设想,把高空的卫星、低空的飞机、地上的移动测量系统与网上的GIS全放在一起,叫“广义空间信息网络”;把图像处理、GPS处理由信息传回地面合成,改为在天上及时处理,叫“在轨数据处理”。他当时希望到2020年的时候,能构成一个天上、地上合在一起,能够实时更新、处理数据的实时或准实时系统,相关领域将其称为“通导遥理论”,即通讯、导航、遥感三方面的数据一体化处理,又称为“李德仁方法”。
“通导遥”成功了,“李德仁方法”成功了!2024年6月24日,北京,全国科技大会、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两院院士大会在人民大会堂隆重召开,国家主席习近平向李德仁院士颁发了2023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新华社发布的消息称:李德仁一直致力于提升我国测绘遥感对地观测水平,他攻克卫星遥感全球高精度定位及测图核心技术,解决了遥感卫星影像高精度处理的系列难题,带领团队研发全自动高精度航空与地面测量系统,为我国高精度高分辨率对地观测体系建设作出了杰出贡献。
李德仁院士的这一研究成果,借助了其弟李德毅的AI智慧。有细心的记者发现,8年前开始,在全国两院院士会议及其他相关会议上,兄弟俩只要一见面,就少不了交流相互的科研信息,他俩还跨学科交流,合著了具有国际前沿意义的专著《空间数据挖掘理论与应用》,并且,兄弟俩联手招收和指导跨学科的博士生。中国有句成语叫“如虎添翼”,这样一专多能、如虎添翼的博士,从李德仁李德毅身边已经走出去两位,而且正在继续培养中。
两位老院长遗留的人间佳话
说起溱潼籍的大学校长,不能忘记已经去世的朱乾根教授(1934—2004)和朱铭教授(1937—2011)。
朱乾根教授是著名的气象学家、博士生导师,专业为大气科学与研究。学术著作有《华南前汛期暴雨》《东亚季风》《天气学原理与方法》等。朱乾根教授曾担任国家自然科学委员会评审委员、全国季风科学研究协会技术组组长、中美季风合作研究中方科学顾问、中国大百科全书特约编审等。俗话说,南美一只蝴蝶翅膀的扇动,可以酿成一场太平洋上的热带风暴。这则由气象学上的研究术语,逐渐演变成社会学、政治学领域的名言,就是朱乾根教授长期研究的课题之一。他的中国暴雨与季风研究、东南亚季风的分带、东亚季风体系等研究成果,至今都是中国乃至亚洲同类课题的代表性论述。
20世纪80年代中期,朱乾根教授担任南京气象学院党委书记、院长。非常巧合的是,21世纪初,又一位溱潼人李廉水担任了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原南京气象学院)党委书记、校长。前后相隔不足20年的时间,同一所大学,由同一个小镇走出的两位教授先后执掌,这应该是共和国教育史上罕见的佳话。
朱铭教授生前曾担任山东省政协副主席、第十届全国政协常委、民盟山东省主委、山东工艺美术学院副院长等。朱铭教授数十年笔耕不辍,著作颇丰,他在美术史、美术原理、设计艺术学理论和设计艺术史等领域的研究,具有开创性的独到见解,是我国著名美术史学家。他的代表作有《外国美术史》、《设计史》(上、下)、《雕塑名作欣赏》、《设计家的再觉醒》等。朱铭教授毕业于山东师范大学(原山东师范学院),长期在山东艺术学院、山东工艺美术学院执教并担任领导工作。
金秋十月,在李德仁、李德毅、李德群三兄弟的旧宅,亦即现在已成文旅景点开放的院士旧居,姜堰区委副书记、溱湖风景区党工委书记黄卫平,与笔者聊起了小镇上的大学校长群话题。我说,这是中国历史文化名镇溱潼的特有现象,与小镇清代兴起的书院有极为密切的渊源关系。中国历史上的书院大致可追溯至宋明时期,像长沙的岳麓书院和无锡的东林书院。这类书院开办的目标单一,基本都是为科举考试而办的预科班,是为地方绅士后代或富家子弟日后跻身社会精英阶层服务的。而清同治八年(1869)创办的溱湖书院,开院之日即不同凡响,书院董事会呈准在溱湖书院内成立了“溱湖义学”,又名“溱湖义塾”。用今天的说法,当年的溱湖书院是一套班子,两块牌子。溱湖书院全日制学习,收费入学。开设的课程有国文、算术、历史、地理、音乐等。溱湖义塾面向社会免费招生,节假日和晚间授课,有点像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夜校和扫盲班之类。开设课程除以上内容外,更多的是讲析社会应用常识和市场营销规则。总之,经世致用是义塾教学的第一准则。或许,正是得力于当年溱湖书院这种对文化和文明有教无类的传道,溱潼古镇虽小,但在崇尚道德礼仪、追求公平正义、发展区域经济、提高民众文化方面,一直提高与普及两条腿并重,走在同类型城镇的前列,甚至领跑了里下河地区的文化建设和文明建设。一个两万多人的小镇,居然为国家贡献了近一个排的大学校长,就是最好的说明。
黄卫平书记说,地方政府正准备放大小镇大学校长群的文化推进效应,在院士旧居的附近,利用现有的明清时代旧宅,开辟集阅读、研究、观光和休闲一体的大学校长书房,让各个学科的大学校长,在自己的家乡“复制”一至两间自己的“专业”书房,配套文化古镇建设,开辟文旅新的业态,也光大悠久深厚的中华文化。
作者:周桐淦 泰州溱潼人,记者、报告文学作家,江苏省中华文化促进会副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