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成难:从乡村眺望人生“困境”
来源: 紫牛新闻
2025-08-11 16:11:00
汤成难住在扬州市郊,院外就是农田,再往前是油菜地。她感受着乡村的一切,去农民家买鸡蛋,和村子里的阿姨在树荫下闲聊,日子过得简单而平静。但同时,她还是会有烦恼与焦虑,总觉得自己处于困境之中。
作为旁观者,她穿梭在城乡之间,冷静地观察人们在种种人生困境中的挣扎。《子弹穿越南方》是汤成难的第七本书,共收录十篇中篇小说,每一篇都围绕着现代人的生存困境展开。
一
毛豆披着沉重的虎皮表演,将自我切割成取悦观众的工具;杀人犯马洛在越狱后误入沙漠,与追捕而来的警察生死周旋……汤成难以克制冷静的语言,为日常生活中深受社会捶打的小人物立此存照,关注他们的命运和出路、无奈与坚守。
“这本书是近四年来中篇小说的合集。和以前的作品相比,我更多地关注死亡与困境,你也可以理解成是一种苦难困境。”汤成难说。
汤成难2006年开始写作,2010年开始专注于中短篇小说的创作。“从早期对个体生存状态的关注,到近年探索群体记忆与时代症候,她的创作一直聚焦于当代城市边缘,以及城乡交接处普通人群的生存境遇与精神世界,展现出强烈的现实关怀。”在日前由江苏省作协与上海文艺出版社联合主办的汤成难小说创作研讨会上,中国作协党组成员、书记处书记、副主席邱华栋对汤成难的小说作出高度评价。与会专家学者认为,在2019年发表《奔跑的稻田》之后,汤成难像是找到了自己的发力点,连续发表《摩天轮》《月光宝盒》《行行重行行》《江水苍苍》等等,已然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美学风格与文学世界。
近些年的写作为何会聚焦于“死亡”与“困境”这两大主题?“这跟我的年龄有关,到了40多岁,虽然离死亡还很遥远,但是偶尔身边会突然出现一个噩耗,让我觉得自己离死亡越来越近,我可以思考或者是应该思考这样的问题了。”而在同题小说《子弹穿越南方》中,雕塑家马格因为精神困境而自杀,汤成难借由他之口说:“人生就是一场困境。”
日前在可一书店举办的新书分享会上,汤成难畅谈人生“困境”:“某一个瞬间我会想到佛学里的一句话叫作‘万境本闲,人心自闹’。我在想我们所谓的焦虑来自于哪里?有某一瞬间我都觉得如果一个人没有烦恼多好,可以安心地享受着自然万物赐给我的一切,但是我有烦恼,有孩子升学的烦恼,经济的烦恼,老人生病等等各种各样的烦恼。但凡你是一个有思维的人,或者是有那么一点点责任心的人,你一定会觉得自己在困境之中。”
大部分时间里,汤成难站在乡野的角度,隔着一段距离去观察城市。从与乡村迥异的种种现象中,她反思自己的生活并触摸到生活的本真。“我看到那些家长们非常忙碌,不顾一切地送孩子去培训班,我很想把她们给拉住。我想跟她们讲,这不是我们人类该有的生存方式。”在她看来,人类发明了那么多的现代机器,最后自己却被异化成为机器上的一颗零件。
《扬子江文学评论》副主编何同彬说,站在乡村打量城市,都能感受到城市里人的困境。“爱伦坡那个时代的艺术家疯狂地批判城市,当然当下也是这样。我们也会在安静下来的时候反思,为什么这么忙,为什么这么疲倦,生活的节奏为什么这么快,欲望为什么这么多。尤其是近期以来,我们都在讨论人工智能,讨论新媒体,其实人工智能时代并没有让我们变得更轻松,反而让我们变得更焦虑了。”
在小说里,汤成难一方面呈现种种人生困境,尤其是来自于城市里的人的困境,另一个方面她也试图找到出口。汤成难几度去西北旅行,看那些牛羊在山坡上吃草,那种闲淡的状态,让她觉得“其实我们人类是不是也应该过着那种欲望很低但相对舒适的生活”?
二
汤成难犹如大地上的行走者与记录者,描绘边地的苦难与诗意,城乡生活的庸常与卑微。《麦田望不到边》《麦子秀了》《月笼田野》中的村庄麦田,《蓝色泪滴》《蓝色冰河》《红鬃烈马》中的边地藏区,《黄昏博物馆》中的沙漠,以及《东北虎》中的动物园、《子弹穿越南方》《咏叹调》中的城市小区……但比起对城市的观察和边地的异域风情,《子弹穿越南方》里的故乡叙事更为浓烈。“汤成难基本上是一个乡村主义者。”何同彬评价说。
汤成难从小出生在乡村,大学毕业后一直住在城里,从事建筑行业,2022年她才再次回到乡村。
“我们小时候唱歌,唱的都是《在希望的田野上》。但进入建筑行业后,我发现我做的工作和种庄稼是完全相悖的。因为它要用水泥混凝土把真正的泥土给覆盖掉。”每次浇混凝土的时候,汤成难的心里特别难过。有一次在工程实施之前先拆迁,当把混凝土破开的时候,汤成难发现下面的泥土不是我们常见的深褐色或草青色,“泥土也是需要呼吸的,但在混凝土下面,它就像死掉了一样,特别孱弱,特别病态。”这让汤成难特别难过,“写作让我越来越悲悯,越来越情感丰富,我觉得我当时的精神状态有点扭曲,挺难受的。”那片重见天日的泥土最终促使汤成难离开了建筑行业。
乡村不是桃花源,那里有“偶尔的幸福和难免的悲苦”,也有种种人生困境。但在这个比较动荡的乡土里,汤成难还是从中找到了精神的依托。在她的文字里,评论家黄发有读到了跟汪曾褀相近的地方,“生动,形象,充满诗意”。
汤成难回到乡村,坐在电脑前写作的时间都不如她在田野里的时间多。“我看到那些树发芽,那些小草坚韧地长出来,田野里面一望无际的绿,它给了我一种希望和生机”,而她在忙碌的现实生活里所感受到的那种焦虑、绝望,都被田野渐渐修复。
“我在写作的时候,偶尔也在想,我是在缅怀过去的时代还是在缅怀什么?我想可能我追求的是在自然万物中相对纯粹的那种情感,它本该是我们拥有的,只是被物欲、被我们匆忙的生活遮蔽了,冲淡了。”汤成难说。
盛夏正午的时候,村庄里面所有人都午睡了,汤成难一个人跑到渡桥,静静地躺在水泥板上,她突然觉得这样特别好,天地空空荡荡,就她一个人。
实习生 李卓灵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臧磊
(省作协供图)
校对 潘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