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中心 > 文娱

期颐回望烽火路 一曲“兵”歌话初心,97岁新四军女兵吴芷芳对话晓庄学子

来源: 紫牛新闻

2025-08-15 18:00:00

“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循着或隐或现的吟唱声,南京晓庄学院暑期社会实践小分队的两位同学郭张颖和魏建近日来到钟山干部疗养院,看望和拜访97岁的新四军老战士吴芷芳。虽近期颐之年,老人唱起红歌依然精神矍铄,一曲唱罢,笑容灿烂地拍起来手,深深感染了在场的每一个人。 

 

吴芷芳出生于江苏海安(今南通海安市)一个进步知识分子家庭。其父吴润之是投身1927年革命的教育工作者,抗战期间担任地方教抗会领导;母亲周壁亦是南通女师第一期毕业生。家国情怀的熏陶,为吴芷芳的早年埋下了红色的种子。 

 

吴芷芳老人年事已高,已经淡忘了很多战争往事,但她始终记得1946年,18岁的她在父亲的支持和鼓励下,毅然选择参军入伍。当被问及是否害怕时,吴老干净利落地说到:“不怕!”这份勇气,让她成为了新四军的一员,后随部队转战山东等地。

与冲锋陷阵的战士不同,吴芷芳在部队中承担着一项极其重要且隐秘的使命——电报密码的记录与翻译,这份工作是连接指挥机关与前线部队,传递情报与指令的生命线。采访中,吴老始终恪守着当年革命军人的天职,对过往的工作细节不愿多说。即使岁月流逝数几十载,那份深入骨髓的忠诚和保密意识依然如故,诠释着一名老兵的忠诚与操守。 

 1947年吴家姐妹二人在山东的合影(左为吴芷芳,右为吴芸芳)

采访时,负责照看吴老的护工给提供了一本特殊的家庭回忆录,学生们意外发现,抗战期间吴芷芳老人的姐姐吴芸芳14岁的时候就已经加入了新四军,成为一名文艺兵,跟着部队南征北战。在《难以忘却的往事》一文中,大姐吴芸芳描述了曾经那段艰苦卓绝的岁月:1947年孟良崮战役,部队面临严寒、暴雨、泥泞和敌军的重重围困,幸亏沿途百姓的鼎力相助才得以坚持下来,并取得最后的胜利。如今,姐姐吴芸芳已经离世,但看到将近80年前的留影和姐妹俩的合照,我们感受到的是战火纷飞中的一份从容和淡定。 

 吴芸芳1947年在曲阜宿营地拍摄的照片

“我很喜欢部队生活!”谈及那段峥嵘岁月,吴芷芳老人眼中闪烁着光芒。她情不自禁地再次唱起:“我是一个兵,来自老百姓……”歌声朴实却铿锵有力。唱罢,她郑重地说:“留恋部队生活,同事之间的关系啊。”几十年前的很多事件也许在时间的洗礼下已经变得模糊,但言谈之中我们可以依稀感受到她对那段清苦却充满理想的战斗岁月的种种怀念。 

 吴芷芳老人日常生活照

两位晓庄学子都是大学生退役士兵,闻讯后吴芷芳老人询问他们入伍参军的情况和目前大学的学习生活,反复叮嘱:“一定要保持谦虚!”当问及对当代年轻人有什么期望时,性格开朗乐观的吴老哈哈一笑,说到:“我就是一个兵,就希望大家好好努力。”一句“我是一个兵”不正是新四军老兵吴芷芳一生最生动的注脚吗?从书香门第的大家闺秀到隐秘战线的普通女兵,再到安享晚年的慈祥老人,她始终保持着一名战士的革命本色。不居功、不自傲,扎根平凡岗位、默默奉献的精神,恰恰就是她们这些老一辈军人留给我们穿越硝烟、历久弥新的宝贵财富。 

 吴芷芳老人与南京晓庄学院两名退役大学生的合照

即将离别之时,吴芷芳老人又一次唱了起来,歌声中传递着信仰的光芒,仿佛激励着这些年轻一代始终要铭记历史、奋发图强,继续书写无愧于这个时代的青春篇章。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张楠

校对  朱亚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