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生成的作品也能参加科幻文学大赛了,好坏优劣如何评判?
来源: 紫牛新闻
2025-08-16 19:19:00
8月15日,由江苏省科普作家协会、江苏省科学传播中心主办,江苏省科普作家协会科幻专委会承办的第七届江苏省青年科普科幻作品大赛发布了征文通知。
记者注意到,这一届科普科幻作品大赛中新增了AI作品赛道,在征集要求中说明AI科幻作品赛道鼓励参赛者通过AIGC技术进行科幻文学创作,主题自拟,提交作品时需附所使用的AIGC使用报告,用于佐证作品是使用生成式人工智能进行的创作。除该赛道外,其余科普科幻作品均不可使用生成式人工智能辅助创作。
评委要怎么判断AI生成作品的好坏优劣?AI工具使用程度的不同是否影响评委会对作品类型的认定?8月16日,记者联系采访了本次大赛的组织者南京工业大学副教授、江苏省科普作协科幻专委会主任付昌义和常州大学周有光文学院教师、江苏省科普作协科幻专委会委员李珂进行解答。
AI科幻作品赛道的出现源于2023年清华大学沈阳教授在参加第五届江苏省青年科普科幻作品大赛时的获奖作品《机忆之地》,该作品是利用生成式人工智能进行的创作,付昌义表示,设置这一赛道主要是出于三方面考虑:“一是科幻的核心是探讨科技与人类未来的关系。AI 赛道直接呼应了当下人工智能伦理、人机关系、后人类主义等热门议题,让作品更具现实关联性。二是 AI 技术正在改变我们的创作方式。比赛通过增设赛道,推动创作者探索人机协作的新模式,拓展科幻表达的边界。比如AI可能提供人类难以想到的情节设定或视觉设计,而人类负责把控主题和情感深度。三是回应与深化当下关于AI创作的争议性讨论。比如AI 生成内容如何定义原创性?人类作者的核心价值是什么?人类的创作能力是否被稀释? 也许优秀的 AI 赛道作品,正可以展现人类主导的不可替代性。”
将利用生成式人工智能创作的作品视作一个单独门类来看的话,对这一新生的文学作品类型的评判标准令人心生好奇,特别是大赛要求参赛者附带上AIGC使用报告,要求明确其使用的是何种人工智能模型,提示词、提示次数、人工修改次数等,报告的内容又是否对作品的评价产生影响?李珂表示,“评判需要结合传统文学标准与AI创作的特殊性。”她介绍了大致的评判纬度和标准,主要分为三个部分。第一是创意与原创性,这个权重最高。这一部分基于两个维度,一是人类参与的独创性,比如是否通过提示词、后期编辑或混合创作注入了独特的思想;二是AI的辅助价值,考察AI生成内容是否提供了人类难以轻易构思的灵感,如异星生态、非人类视角叙事等。第二部分是文学性。首先体现在逻辑连贯性,比如AI创作作品可能会出现不合逻辑的设定或情节漏洞;然后是情感深度,AI文本常缺乏真实情感,这需要人类调整角色塑造和主题升华;再就是语言风格,看是否具有文学美感,比如说诗化的语言风格等,不能是机械的文字堆砌。第三部分在于评判作品的科幻内容,要看作品中科学或哲思的合理性,硬科幻需符合基本科学原理,软科幻需自洽的隐喻体系。还要看未来感或陌生感,能否通过AI的“非人类思维”生成突破传统想象的场景。同时比赛也着重关注技术的透明性,“这是AIGC报告的主要作用之一。”此外,评委也会注意流程的合理性,比如人类是否主导了关键创作决策,“AIGC使用报告对评审有直接影响。” 李珂列举了几个加分场景,“比如报告展示了人类的深度干预,利用AI完成了人类不擅长的部分等。”有加分项也会有减分项,比如单纯提交AI原始输出,缺乏人工筛选或编辑或隐瞒AI使用情况。
在此前社交平台上被广泛讨论的AI工具介入文学创作的场景中,存在这样一种特别的情况,即AI工具的使用程度,有的作品是纯AI生成的,也有的作品是AI生成了大纲人类根据大纲来写,还有的作者用AI工具润色文笔,或者检查错别字,AI工具的使用程度、深度认定比较复杂,到底什么程度算人写的,什么程度算AI创作,这之中有临界值吗?李珂认为尽管当前AI工具使用程度的分类和界定尚无统一标准,但可以结合行业常见实践和比赛规则进行判断。“比如关键区分标准是人类与AI的创作主导权。”对于记者的问题,李珂表示:“用AI润色语句,若仅微调,仍属人类作品,若大面积改写,需提高透明度。最终界定需以比赛规则为准,但主动披露AI使用细节通常更有利于评审认可。”
不论世人如何看待生成式人工智能,人类与人工智能共处的未来已经到来,生成式人工智能创作或者辅助创作的作品早就无处不在了,付昌义认为,随着人工智能的快速发展,的确会有很多职业面临被替代的危机,但目前来看文学创作仍然是人工智能最难替代的职业之一,“我们希望通过开设 AI作品赛道,向文学创作者出传递一种 ‘进化而非替代’的创作理念。人工智能毕竟是一种工具,我们希望创作者即不要回避这样的工具,还要主动去参与和应用这种工具。同时我们也希望创作者在使用人工智能工具时,一定要坚守创新的人文内核,所以我们把评分的关键设定人类创作者是否做出了不可替代的贡献。虽然人工智能创作的文学作品在目前而言还不能代替人类的创作,但假以时日也许会有超越的时候,而那就是奇点的来临。”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沈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