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中心 > 文娱

十三度携手铸就“最美的书”:申赋渔、朱赢椿共话文学与设计的灵魂交响

来源: 紫牛新闻

2025-08-23 11:51:00

8月22日晚,在南京世界文学客厅,江苏凤凰美术出版社特邀作家申赋渔与书籍设计师朱赢椿,围绕两人十三次合作历程及其中国“最美的书”获奖作品,展开一场关于“文学与艺术碰撞”的深度对话。活动由江苏凤凰美术出版社副总编辑朱婧主持。

十三次携手:从默契到共生的艺术旅程

申赋渔与朱赢椿的合作,早已超越简单的“作家供稿,设计师包装”,而是成为“文学”与“视觉艺术”深度交融的典范。从早期《不哭》的深沉关怀、《一个一个人》的时代切片与独特装帧,到《匠人》的民间史诗气质,再到最新出版的《半夏河——故乡离我一万里》的静谧之美与《一只山雀总会懂另一只山雀》的自然木刻韵味,十三部作品,十三次灵魂对话。朱赢椿以其独到的设计哲学,精准捕捉申赋渔文字中深沉的土地情结、历史回望与生命哲思,将其外化为可触可感的书籍艺术形态,屡获中国“最美的书”荣誉。

活动现场,两人笑谈结缘与合作始于一次采访,因对彼此经历的熟悉与认可、对作品共同的追求而成为“灵魂好友”与“最佳搭档”。

匠心碰撞:每一本“最美的书”都是磨出来的

对谈从朱赢椿回顾两人的合作历程开始。他从13本作品中,选择了6本,与现场读者共同回忆了当年“做书”的难忘瞬间:从一本用废纸做成的《不哭》、一本设计试错的《逝者如渡渡》、一本由农民画家绘成24节气插图的《光阴》、一本新的旧书《一个一个人》、一本被火烧过的《匠人》,到最后一本与水有关的《半夏河》,一张张照片记录了两位老师共同寻找灵感、共同参与细节打磨的时刻。谈及《半夏河》时,朱赢椿介绍新版图书中的插图均由江苏凤凰美术出版社副总编辑朱婧绘制,每一幅画面都承载着大家的童年记忆。新版封面的设计,则从童年乡村记忆中的“芦苇丛”获得突破:展开封面封底即呈现一幅完整的芦苇水岸画卷,刷边工艺与精心挑选的纸张触感,共同营造出翻阅故乡记忆的沉浸体验。

申赋渔坦言,这段“回忆录”令他感慨万千。即便是多年前合作的第一本《不哭》,朱赢椿仍能对书中内容娓娓道来。申老师表示,正是朱老师潜心阅读每一篇文章、为寻找灵感多次实地踏访、付出太多功夫与心血,才能在不经意间捕捉到与图书完美契合的设计灵感,才能让13本不同内容的图书,拥有专属自己的独特装帧设计。而在每一次“文学”与“艺术”的合作中,他们都给予对方绝对的信任与支持。

灵魂的共鸣,共绘彼此的精神家园,深厚的友谊与共同的价值理念是他们十三次合作的基石。这种共鸣使他们能深刻理解彼此作品中蕴含的对土地、对故乡、对生命本真的追寻。在这个被数字洪流裹挟的时代,申赋渔笔下那份源自土地的宁静与疗愈力量,朱赢椿对书籍设计后营造出的独特阅读体验,正是对抗浮躁、回归内心的良方。

江苏凤凰美术出版社与两位创作者有着深厚的缘分,出版社不仅见证了申赋渔与朱赢椿的多次合作,还在2024年全新推出了申赋渔的《半夏河——故乡离我一万里》。

申赋渔的文字具有独特的美学特质,他用质朴的文字表达出深邃的情感,用跌宕起伏的写作手法打动了每一位读者。新版《半夏河》的封面及插图,为作品增添了更多艺术色彩。出版社凭借其在美术出版领域的专业优势,在书籍制作过程中全力支持设计师的理念落地,确保了作品的完美呈现。

本次对谈,是作家与艺术家对合作历程的一次回溯,更是一场关于“文学”与“设计”如何相互成就、共同抵达艺术高峰的探讨。申赋渔与朱赢椿以十三次的精诚合作,实践并证明了文字灵魂与设计匠心碰撞所能产生的璀璨光芒。他们的故事,是关于坚持、关于懂得、关于在时光中精雕细琢,以书籍之美承载思想之重的动人篇章。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沈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