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视破 3、题材破冰!《阵地》解码文化抗战的三重精神密码
来源: 紫牛新闻
2025-09-18 16:44:00
9 月 16 日晚,革命题材剧《阵地》在央视一套黄金档拉开帷幕,两集连播的热度与腾讯视频、爱奇艺、咪咕视频的同步上线,迅速点燃收视市场。中国视听大数据(CVB)给出的成绩单尤为亮眼:首播两集平均收视率 3.059%、收视份额 13.074%,强势登顶同时段收视榜首,更成为 2025 年首部首集收视即突破 3% 的革命剧。这部由钱林森编剧、高希希执导,冯绍峰、李晨、徐璐等实力派演员领衔主演的作品,并未止步于收视热潮,更以题材破冰之势,用影像为观众具象化解读了文化抗战的三重核心价值,填补了同类影视创作与历史科普的双重空白。
在以往影视叙事中,文化抗战多作为武装抗战的陪衬,鲜有作品将其作为核心主题深入挖掘;中学历史教科书中的相关记载,也常因篇幅所限显得零散模糊。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阵地》以 “文化抗战” 为绝对主角的创作选择,兼具题材开拓与历史还原的双重价值 —— 它不仅让一段被忽视的抗战记忆走向台前,更用可感的故事证明:正如毛泽东同志在剧中所言,武装抗战与文化抗战是抵御外敌的 “两支大军”,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凝聚共识:全民族抗战的 “精神粘合剂”
民族危亡之际,如何将四分五裂的力量拧成一股绳?《阵地》用《救亡日报》的诞生与发展,给出了文化抗战的第一重答案:以思想共鸣凝聚抗战合力。
九一八事变后日寇步步紧逼,瓦窑堡会议确立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方针,亟需具象化的载体传递到全民心中。剧中,周恩来同志在李克农、安娥陪同下秘密会见夏衍,敲定创办《救亡日报》的关键决策:任命郭沫若为社长、夏衍为总编辑,让这份报纸成为 “克敌制胜的舆论武器”。这份报纸的版面,恰是统一战线的生动缩影:既有宋庆龄、何香凝等名流巨匠的深刻洞见,也有任素宁这样进步青年的热血呐喊。不同身份、不同背景的声音在此汇聚,共同指向 “驱逐日寇、保家卫国” 的核心共识。
当《救亡日报》在校园中传阅,任素宁笔下 “无国则无家” 的文字直击人心,让年轻学子们幡然醒悟:所谓岁月静好,皆需山河无恙为前提。于是,捐款捐物支援前线者有之,毅然投身南京保卫战、慷慨赴死者亦有之。文化在此刻化作最有力的动员令,将知识分子、青年学生、普通民众等所有爱国力量牢牢凝聚,为武装抗战注入了源源不断的精神与物质支撑。
舆论交锋:戳破谎言的 “真理手术刀”
“我们的军队到中国来,是为了拯救苦难的中国。”第二集中,日寇这句颠倒黑白的广播宣传,被任素宁的父亲怒摔收音机斥为 “无耻”,也精准揭露了文化战场的激烈交锋:日寇的侵略从来不止于枪炮,更伴随着舆论洗脑与思想腐蚀。文化抗战的第二重价值,正在于以真相为刃,刺破谎言迷雾。
剧中日寇一边挥舞屠刀进攻南京,一边用 “文明拯救者” 的话术粉饰暴行;汪精卫集团则通过《南华日报》等渠道,兜售 “和平投降论”,试图瓦解民众的抵抗意志。面对双重舆论围剿,《救亡日报》成为反击的核心阵地:郭沫若、夏衍带领同仁们 “摆事实、讲道理”,用日寇的烧杀抢掠铁证,驳斥其 “善意侵略” 的谎言;以民族危亡的现实,戳穿投降主义的虚伪。
任素宁的经历更是对谎言最有力的回击:父母惨死于日寇刀下,逃难途中所见的流离失所,让她始终紧握笔杆记录苦难。当同学不解 “都这样了还写什么”,她的坚持早已给出答案 —— 文化抗战的底色,是用文字留存真相,用事实唤醒人心。这种针锋相对的舆论抗争,让正义之声穿透阴霾,为迷茫中的民众守住了认知底线。
文明守望:持久战中的 “文化定盘星”
“文化不亡,中国不亡。” 这句贯穿剧集的潜台词,道出了文化抗战的终极价值:在漫长的持久战中,以文明的存续守护民族的根脉。剧中一处关于五四新文化运动的讨论引人深思:日寇的全面侵华,不仅是领土的侵占,更是对中华文化的蓄意绞杀,试图以日本文化 “换血” 中华文明,实现长久统治。
面对武汉不保、半壁江山沦陷的危局,夏衍与郭沫若拜见周恩来,得到的嘱托是刊登《论持久战》。这一情节暗藏深意:枪炮战场上的持久战,需要文化战场上的坚守与之呼应。文化抗战的持久战,战的是对文明的信念:当文人墨客以笔为枪,当普通民众坚守文化记忆,当《救亡日报》的油墨香穿透战火,就意味着中华文化的火种从未熄灭。
《阵地》没有将文化抗战局限于 “写文章、办报纸” 的表层叙事,而是追问 “中华文化为何不会亡”:因为有郭沫若、夏衍这样为真理发声的知识分子,有任素宁这样为真相记录的青年,更有每一个在苦难中坚守文化认同的普通人。这种对文明根脉的守望,让持久战有了精神坐标,也让民族复兴有了文化根基。
从凝聚人心到戳破谎言,再到守护文明,《阵地》用扎实的叙事与饱满的人物,让 “文化抗战” 从抽象概念变得可感可触。首集收视破 3 的成绩,或许正是观众对这类 “有筋骨、有温度” 的革命题材作品的最佳回应。在当下回望这段历史,《阵地》不仅还原了一段珍贵的抗战记忆,更提醒着我们:文化从来都是民族的精神脊梁,守护文化阵地,就是守护民族的未来。这部兼具思想深度与艺术感染力的作品,无疑已显露出高品质年度大剧的鲜明气象。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张楠
校对 胡妍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