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中心 > 文娱

揭秘故宫鲜为人知的另一面,《万仞宫阙》讲述故宫人四十载“守宫”往事

来源: 紫牛新闻

2025-09-22 18:56:00

紫禁城从明清皇宫转变为现代博物馆,历经六百余载风雨,沧桑变幻中始终延续着深厚的文化底色。近日,译林出版社推出故宫博物院二级研究馆员王子林的新作《万仞宫阙:我在故宫的探索之旅》,作为“在故宫”丛书的最新成果。

本书以温暖而细腻的笔触,演绎了作者在故宫工作近四十年历程中的点滴故事。它不仅是一场跨越六百年的紫禁城文化寻根之旅,更借助这位老故宫人的亲身体验,引领读者走进这座宫城最不为人知的深处。未经修饰的原状宫殿、落满时光尘埃的库房、整理文物时的不期而遇……这一切都成为解读中华文明生生不息的独特密钥。


寿康宫(拔草维修前)

从青涩学子到真正的“宫里人”

1985年9月,一场小雨让天安门雾蒙蒙一片,刚办完入学手续的王子林突发奇想走进了故宫。走出朱红宫门时,他心里冒出一个念头:要是能在这工作该有多好。四年光阴流转,这场雨中萌发的心愿竟真的照进了现实。1989年,王子林从北京大学考古系毕业,在求职途中路过故宫角楼时被深深吸引,便立即改变行程径直走向故宫人事处。没绕弯子,没有波折,不久后,一纸录用通知便将他迎进了红墙之内。这段缘分的开启,顺遂得仿佛早已注定。

那时的故宫,还保留着许多“原生态”的工作场景。王子林住进了十三排集体宿舍,每日与古建筑为邻。冬日的库房里没有暖气,他裹着军大衣抄写卡片,一抄就是数百张;盛夏则要参与拔草任务,顶着烈日挥镰刀,渴了就顺手摘颗院子里的果子解渴。为给心里寻个寄托,他在宿舍养了只雏鹰,连续六个夜晚与它对视,最终建立起信任。这些看似与文物工作无关的日常,恰恰藏着故宫人独有的耐心。

“有的库房实际上就是危房,有的楼梯实际上很脆弱,有的文物存放在空间狭小、没有光线的地方,有的文物存放在高大的柜顶、神龛上或者塔里,整理时,一不小心,就会从黑暗的楼梯口、龛顶上或者搭的架子上摔下来,所以我们整理文物还需要一种勇气。虽然危险时刻潜伏在我们的身边,但没有吓倒我们,反而使我们得到了锻炼,磨炼了我们的意志。”这七年时光里,他和同事们总在大大小小的库房间奔波,在密密麻麻的文物中穿梭,连片刻闲暇都没有,更别说停下脚步好好看看园子里的景致了。

“那时的故宫,既是一座博物馆,又像一个生产队。”王子林在书中写道,在改革开放的时代浪潮中,有人选择离开下海,有人坚守至今。但所有曾在此工作的人,“故宫是他们心中无形的存在”。这些亲历的细节构成了《万仞宫阙》中最动人的篇章,不仅记录了一个青涩学子到故宫专家的成长历程,更见证了一代故宫人如何用青春陪伴历史,用匠心梳理文明的脉络。

中正殿档案箱(整理前)


20世纪80年代前的咸若馆内景

故宫另一面

文化遗产地的生机盎然与“修旧如旧”

因管理六十余处原状宫殿库房,王子林得以踏入故宫的未开放区,这片宫阙深处藏着常人难见的鲜活与厚重。比如20世纪90年代时,未开放区还留存着从未修缮过的古建与地面,置身其中,能直接触摸到古代宫殿的原始环境;寿康宫西暖阁仙楼的楼梯下,曾堆着一大摞文物,拆开整理时才发现,是一组紫檀框镶玻璃的屏风;还有云光楼里的一间藏书室,既是故宫最隐秘的藏书空间,也是宫内最小的书房。

在王子林笔下,故宫不是冰冷的建筑群,而是充满生命气息的家园。每到春天,原状宫殿区的二月兰会铺满庭院,风中弥漫着淡淡花香;深秋夜里,十三排宿舍的树叶堆总少不了动静,刺猬裹着软刺在里面沙沙穿梭;清晨,乌鸦会从宫墙内振翅飞出,傍晚又黑压压一片飞回来,成了宫城里的日常节奏。这些鲜活生命不是无关紧要的点缀,而是故宫“活态”的证明。也正是这份对“活态历史”的感知,让他对故宫的保护生出更深思考。

故宫的很多原状宫殿随着维修逐渐消失,据王子林粗略统计,地地道道的原状空间只有两处了,玄极宝殿区和延庆殿—惠风亭区。目前地面还是过去的地面,房子还是过去的房子,花草树木也是过去的,就连快要掉的那块墙皮也是过去的。在书中,王子林提出了“修旧如旧”的核心主张,这种理念,也影响了后续故宫的保护实践。“近年来,我们也逐渐意识到了修旧如旧的重要性,比如将撤下的琉璃瓦重新挂釉回炉;部分彩画不重新绘制,保存原样;不是特别需要更换的材料,尽量保持原物不变。我们反对将故宫变成公园或园林,故宫是世界文化遗产地,它的建筑和环境只属于过去。”这正是故宫人在传统与现代间的平衡:既要通过科学修缮让古建“活”下去,更要让时光的痕迹“留”下来,让每一个走进来的人都能领略古代的创意,重回过去,与古人对话,与自己的心灵对话。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沈昭

校对 石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