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文物之中“见”园林之美,瞻园年度大展讲述亭台楼阁的故事
来源: 紫牛新闻
2025-09-23 17:09:00
在历史上南京有过大大小小不下百余个园林,但因时代变迁,大部分南京的古典园林都毁于战火。现在得到完整保留的南京古典园林数量不多,已有600余年历史的瞻园是其中之一。9月23日,在“金陵第一园”瞻园内的罗尔纲史学馆中,年度重磅大展“何以见园——文物里的园林意象”展览正式开幕,从瓷器、书画、砖雕等文物上我们依然可以看到,那些已不复存在的园林胜景和营造者们的审美旨趣。
中国园林最早起源于帝王狩猎的“囿”和通神的“台”,秦汉时期演变为专供帝王理朝、游乐之地,魏晋南北朝时期山水园林逐渐形成,到唐宋时期发展为写意山水园林,元明清时期,一大批文人画家参与造园,园林荟萃盛极一时。“何以见园”展览分“观合 园色如许”、“见微 匠心独运”和“见心 诗意栖居”三个部分,展览的第一部分,勾勒出中国园林的发展历史,并通过表面绘制、雕刻有园林整体面貌的文物,来体现园林山水式的突出特征。第二部分从微观视角出发,聚焦到园林的局部。通过山石、花木、建筑展现造园艺术的精妙,带领观众从细处的审美旨趣体味园主的格局和风骨。第三部分以园中生活的人为主角,通过活泼温暖的日常,窥视文人在恬静的园居生活中自由悠游的性灵。
“南京的文化、历史与园林有着很密切的关系。”太平天国历史博物馆综合业务部主任孔令琦告诉记者,毁于太平军战火今仅存地名的随园是其中一个典型代表。展览展出了清代画家林象棻的《随园图卷》,通过这件作品我们得以窥见曾经随园的亭台景致,“随园可以说是清代南京故事最多的一座园林,比较普遍的说法是随园最早是曹雪芹家的园林,曹雪芹写的大观园学界一般就认为是随园。曹家获罪后这个园子转手给了新任江宁织造隋赫德,园子就改名成了隋园,再后来隋家败落了,这个园子被袁枚购入,修葺后改名为了随园。”袁枚在随园与文人雅士交际往来,畅怀天地,使随园在南京文化历史上占有一席之地。
林象棻《随园图卷》局部
清代画家汤贻汾所绘制的《爱园图》也是本次展览中很值得关注的一件作品,画面中最高的建筑为鸡鸣寺,偏左的山峰为鸡笼山,在石桥的右侧便是爱园,园西的长廊处由南至北串起了三座亭阁,坐在亭内可以欣赏园内的水池、池北的亭廊以及远处的高山佛塔,“以鸡鸣寺为定位可以大致确定当年爱园的位置在进香河以东一带,中间这条河就是进香河。”除了亭台楼阁之外,孔令琦也细细的解说了这张画中值得关注的地理细节,“在河上你还能看到小船,进园子这边还有个小门,可以想象当年要进到爱园是需要坐个小船的,非常有诗意。”今天我们再去鸡鸣寺,在进香河路上走一走,已完全不能找到爱园的踪迹了,但面对着《爱园图》,观众还能想象到“众鸟欣有托,吾亦爱吾庐”的诗情画意。
汤贻汾《爱园图》
除了园林建筑,园林中文人雅士、士族女性的生活起居也呈现在了各类文物当中,展览中展出了多件大小不一的瓷瓶、瓷罐、瓷碗,上面绘制了各式各样的园林生活图景,在松竹芭蕉下饮酒饮食的士大夫,在亭台轩榭上弹琴吹笛的士族女子,“古典园林一方面文人审美、精神志向的体现,另一方面它也是生活起居的地方,在这些文物里我们可以看到非常鲜活、有趣的生活场景。”
中国园林审美与中国书画、戏曲、文学艺术有着异曲同工之处,造景上要求曲径通幽、胸有丘壑,“园林是古人把自然搬到自己家中一种方式,中式园林追求的是诗意栖居,不光是要好看,更要有诗意,今天我们走进瞻园,依然能够感受到这一点。”
本次展览将从9月23日持续至2026年1月4日。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沈昭
视频|沈昭
校对 胡妍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