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河山》提供“河山经验”:以人民史诗铸就抗战题材新突破
来源: 紫牛新闻
2025-09-30 14:04:00
为献礼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总结推广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创作的“河山经验”,凝聚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精神力量,电视剧《我们的河山》创作座谈会9月29日在展现人民军队光辉历史和伟大抗战精神的光荣圣地——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举行。
座谈会由国家广播电视总局电视剧司指导,中国电视艺术委员会、中共山东省委宣传部、山东省广播电视局联合主办,业内知名专家仲呈祥、李京盛、袁新文、王一川、张军锋、戴清以及《我们的河山》导演毛卫宁、编剧刘戈建、制片人王珏、联合导演王点,演员王雷、焦俊艳、孙爽、李京沐、刘恩汐出席会议。
全民抗战史诗剧《我们的河山》是新征程文艺创作的优秀成果,更是面向全国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增强历史自觉、凝聚民族复兴伟力的影像史诗。该剧自8月16日开播以来,各界好评如潮,人民日报七度刊文报道,赢得了收视口碑双丰收。中国视听大数据(CVB)显示,该剧每集平均收视率3.029%,单日最高收视率3.616%,湖南卫视、东方卫视跟播后收视多次登顶TOP1,创下近年来抗战剧收视新高。网络端,该剧微博热搜120个,全媒体触达88.10亿人次,形成热剧效应。
作为国家广电总局抗战胜利80周年重点展播剧目,《我们的河山》于九三阅兵献礼同期,在央视一套黄金档和爱奇艺、咪咕视频、优酷、腾讯视频播出,湖南卫视、东方卫视一轮半跟进播出,深圳卫视、黑龙江卫视、重庆卫视、山东卫视、贵州卫视正在热播。该剧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战胜利暨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重大献礼中广泛传播,以其精良的写实制作和创新年轻化表达获得好评。
国家广播电视总局电视剧司副司长刘文峰高度评价《我们的河山》将全民族的抗战史和小人物的斗争史融为一体,将鲁南地区的士气民风与敌后战场的决死斗争融为一体,将宁折不弯的英雄气节和乐观积极的战斗精神融为一体,将“兵民是胜利之本”的伟大战争思想和“派兵去山东”的正确战略决策融为一体,全体主创以高水平的专业发挥,全力以赴,共同谱写了一曲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抗日武装力量和根据地建设由小到大、由弱到强的伟大斗争颂歌。
华策影视集团创始人、董事长赵依芳深情回顾了创作初心。她表示,站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的重大历史节点回望,《我们的河山》承载的不仅是一段雄壮史诗,更是一代人的精神传承和一个民族的血脉记忆。回顾《我们的河山》创作历程和,该剧导演毛卫宁系统阐述了“三个真实”的创作理念。他追求的是“历史真实、生活真实、战斗真实”,而观众感受到的是“历史真实、情感真实、细节真实”。历史真实是创作基础,任何轻率虚构都是对历史的亵渎;情感真实是与观众共鸣的桥梁,镜头必须深情凝视历史洪流中的普通人;细节真实是营造时代质感的炼金术,小到一枚纽扣,大到一场战役布局,都力求精准还原。他强调,创作是一次对历史的虔诚汇报,更是对人民精神的深情礼赞。
编剧刘戈建分享了他对“兵民是胜利之本”这一核心命题的深刻理解与创作实践。他认识描写抗战不仅要铭记屈辱,更要展现如何取得胜利。为此,他采用“解剖麻雀”的方法,通过山东沂蒙地区一个县域的八年抗战,真实、全面、完整地展现共产党领导下的根据地军民艰苦卓绝的历程。这不仅包括残酷的战斗,还有情报斗争、统一战线、群众动员、减租减息、根据地建设等方方面面,旨在让观众看到抗战的胜利是靠执行党的路线、深入进行群众工作取胜的。
现场,剧中饰演庄埼风的演员王雷、饰演王彧的演员焦俊艳也从新时代文艺工作者的责任和使命出发,分享了角色感悟。王雷表示,为塑造庄埼风,他准备了一年时间,深入理解“兵民是胜利之本”的主题。他以“缝裤子”的细节设计为例,坦言这正是基层党员干部用情感将百姓与军队紧密相连的体现,展现了敌后工作、群众拥护和党的宗旨的重要性。他深感作为一名文艺工作者,能用作品和角色向祖国和人民汇报是无上光荣,应带着对先辈的敬畏和时代的感恩进行创作。
对于《我们的河山》的创作特色和时代价值,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著名文艺评论家仲呈祥从文化强国建设角度给予了高度评价。《我们的河山》精准捕捉了抗战题材创作中的“短板”,即对“兵民是胜利之本”和统一战线全面呈现的不足,并成功填补,体现了“选准题材”的重要性。他强调,在党的领导下精准识才、强强联合,是创作成功的关键。
中国广播电视艺术资料研究中心研究员李京盛充分肯定了《我们的河山》在丰富抗战叙事和深化主题表达上的突破。他认为,该剧超越了传统战争剧的书写,将抗日战争同时作为一场社会革命和人民革命来表现,细致描绘了建政权、减租减息、除匪除奸、启发民智等大量工作,令人信服地诠释了中国共产党“中流砥柱”作用的历史内涵。他指出,《我们的河山》兼具传统抗战剧的雄浑悲壮与生活剧的细腻感性,在人物塑造上摒弃高大全,展现成长轨迹,在语言上融入山东方言,真实自然,为抗战题材创作提供了新启示。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张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