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震耳欲聋》聚焦聋人群体信息困境,檀健次将手语形成肌肉记忆
来源: 紫牛新闻
2025-10-05 16:41:00
作为国内首部聚焦聋人定制骗局的影片,《震耳欲聋》昨天上映,截至10月5日中午,影片票房已破1亿。该片以现实主义题材得到普遍称赞,有观众在观影后表示,从影片角色中看到了普通人的影子,尤其对角色在现实压力下的挣扎与选择深感共鸣。在创作层面,影片并未刻意强调社会议题,而是从真实鲜活的人物展开故事,将定制骗局、聋人信息困境等现实问题自然融入剧情发展,使观众在跟随角色成长的过程中,既感受到个体的困境与勇气,也思考更广泛的社会正义与人性抉择。
影片讲述了灰度律师李淇因出身于聋人家庭,被卷入一场聋人反诈案中。当他利用案件名利双收之时,却没想到诈骗案远比想象得复杂。这一次,在欲望和良知的抉择中,他会如何破局?本片部分取材自CODA(聋人父母的健听子女)律师张琪真实从业经历。
多位主创也在对李淇的多元阐述中共同拼贴出一个无法被简单定义的复杂灵魂。李淇既被导演设定在“对成功的渴望与道德的标准”间挣扎,也被金松峰的饰演者王砚辉犀利地解读为“可以为了金钱、地位放弃一切”的贪婪之徒。然而在小汤的饰演者王戈眼中,李淇底色仍是善良的。正是这些充满张力的视角,不仅丰富了人物层次,更将他牢牢锚定在故事的灰色地带,成为一个令人深思的多面体。
而檀健次为塑造好律师李淇这一角色,在开拍前走进“地摊所”体验角色生活。他观察这些律师如何与当事人打交道,还学习撰写诉状等法律文书,从细节处沉浸于角色职业日常,实现表演中与人物之间的自然融合。
除了职业身份的塑造,李淇作为CODA的身份也对手语表达提出极高要求。为此,檀健次不断练习,将手语速度提升至接近口语的水平,直至形成“肌肉反应”,让表达不着痕迹。在他看来,只有完全融入角色,才能以真实自然的状态传递情感,避免刻意煽情,真正与观众实现共情对话。这背后,是整个创作团队一脉相承的创作理念——用最真实、最自然的方式,跟观众说出我们的故事。
电影《震耳欲聋》作为国内首部聚焦聋人定制骗局的影片,将镜头对准长期处于信息边缘的聋人群体。影片通过一起精心设计的投资骗局,揭露了黑心商人如何利用信任纽带与信息不对称侵害聋人群体的现实。正如片中CODA律师李淇所言:“如果说听人的世界是5G,那聋人的世界就是2G的”,这句话精准道出了聋人群体的信息困境,以及他们在社会融入过程中面临的脆弱性。
影片中,黑心商人金松峰(王砚辉 饰)利用自身CODA身份获取聋人群体的信任,进而引诱其陷入投资骗局。这一角色展现了不法分子如何利用群体内部身份进行欺诈,反映出骗局背后的人性黑暗面。与此同时,CODA律师李淇被迫卷入其中。他同样熟悉聋人世界,但从小的经历让他将“往上爬”视为人生唯一目标,在周旋于受害聋人与金松峰之间的过程中,两种截然对立的生活现实不断冲击着他,使他深陷矛盾。然而,随着聋人邻居的被迫自杀,他不得不在良知与利益之间做出最终抉择。
影片以CODA律师张琪的真实从业经历为创作原型,通过戏剧化处理强化叙事力度。主角李淇这一角色被赋予鲜明的人性灰度,他既渴望突破阶层、追逐名利,又无法摆脱良知的叩问。他在良知与利益间的每一次摇摆,不仅推动着剧情发展,更让“手语”这一沟通工具,升华为拷问人性的符号。当同样精通手语的李淇与反派金松峰走向不同道路,影片揭示出深刻命题:知识与权力本质皆是工具,善恶之界,在于使用者的选择。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孔小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