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中心 > 文娱

冲刺第十八届文华奖,这些佳作你都看过吗

来源: 紫牛新闻

2025-10-06 11:05:00

10月15日,第十四届中国艺术节暨第十八届文华奖终评活动即将在四川成都拉开帷幕。本届文华奖,江苏共有七部作品入围终评,包括扬剧《郑板桥》、锡剧《英雄儿女》、民族管弦乐《江河湖海颂》、民族舞剧《红楼梦》、滑稽戏《陈奂生的吃饭问题》五部大型剧目,以及《赶脚》、《我的亲家管得宽》两部充满浓郁地方特色的淮剧小戏,不仅有数量,也有质量。

“四时不谢之兰,百节长青之竹,万古不败之石,千秋不变之人。” 扬剧《郑板桥》于2023年首演,演出后引起学界的关注。本剧以扬剧艺术为扬州八怪之首郑板桥立传写真。郑板桥客居扬州,卖画为生。后得县令之助,他应科高中,赴任山东。适逢饥荒,板桥怜恤百姓,放粮救灾,而后告老还乡,重回扬州。七十年踏遍红尘,郑板桥初心不改,在水墨之间,成就千古一人。导演韩剑英在保持戏曲本体特征和扬剧地方特色的基础上,运用丰富的艺术手法,着力塑造出一个“活的”郑板桥。本剧领衔主演李政成在谈及这部剧的创作时说这部剧的创作初衷是为一场文化自觉的“知行合一”,在创作方面希望以现代视角重构经典人物,在价值意义方面能够回应时代命题,传递普世价值。本剧将于10月23日到24日在成都东安湖大剧院演出。

锡剧《英雄儿女》是江苏省锡剧团近年来的力作,作为脱胎于巴金原著《团圆》及同名电影的经典改编之作,该剧精准抓住 “王成英雄壮举” 这一核心,用锡剧特有的清丽婉转唱腔,搭配细腻入微的舞台表演,将革命豪情与家国情怀完美交融。当熟悉的故事以传统戏曲形式呈现,既有“刚”的力量 —— 志愿军战士舍生忘死的壮志;又有 “柔” 的深情 —— 军民同心、家国相依的温情,让观众在丝竹悠扬中沉浸式感受英雄精神,每一段唱词、每一个动作都直抵人心,看得人热血沸腾。本剧的主演周东亮在谈及这部剧时深情表示:“这部剧对全剧组来说都有重大意义,提振精神、鼓舞士气。即使身体状况不佳,排练条件艰苦,只要想到剧中英雄人物和一幕幕感人的场景,均会收获满满的正能量。那种英勇顽强、舍生忘死的大无畏革命精神一直留存在我们心中。” 本剧将于10月13日到14日在成都东安湖大剧院演出。

由苏州民族管弦乐团主演的民族管弦乐《江河湖海颂》以江、河、湖、海齐聚江苏省而构成的,独有的水韵风采为题,借题发挥意在歌颂与水生息相伴的“人”。歌颂万千年中华大地的风起云涌,歌颂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倾情演绎的生命华彩。通过融合昆曲唱诵,多声筝协奏,二胡协奏,领唱、合唱交响等多元表现形式,精心打造了《春暖江花》《云水流波》《湖岸风和》《海阔天极》等八个乐章,在交响音乐的宏大叙事中融入江南情韵,10月9日-10日这部作品将亮相文华奖的舞台。著名指挥家、乐团艺术总监兼首席指挥彭家鹏说:“我们追求的不只是技术的精准,更是通过音乐传递出水韵江苏的精神气象,让全国观众听到江苏江河湖海的呼吸,感受到这片土地深厚的人文底蕴。”

民族舞剧《红楼梦》是近几年来的大热门舞剧,常常是一票难求,自2021年试演出以来巡演超350场,该剧以“金陵十二钗”群像刻画为核心,通过年轻化审美与创新叙事结构,赢得观众广泛赞誉。10月15日到16日将在重庆施光南大剧院演出,开票仅两分钟就全部售罄,展现了强大的市场号召力。本剧采用章回体小说结构,《入府》《幻境》《含酸》《省亲》《游园》《葬花》《元宵》《丢玉》《冲喜》《团圆》《花葬》《归彼大荒》,十二章节各有题名,各自独立又可串联成篇。

七年来走遍大江南北的滑稽戏《陈奂生的吃饭问题》由常州市滑稽剧团演绎,《陈奂生的吃饭问题》从“吃饭问题”这个中国农民最切近、最根本、最重要的问题入手,通过农民陈奂生一家跨越近半个世纪的悲欢离合,围绕土地、粮食与生存困境,深刻展现了中国农村波澜壮阔的历史变革画卷。这部作品不仅是对改革开放以来在当代文学领域作出杰出贡献的高晓声先生的致敬,更是对其坚持现实主义原则、深刻探求人物心理、融合中西艺术手法、细致描绘人物精神世界和心理历程,以及其幽默语言和乡土气息的文学成就的肯定。

“成凤英女扮男装冲破樊笼脱羁困,一路风霜关外奔……”这是盐城市淮剧团的淮剧小戏《赶脚》的经典片段,该剧取材于传统戏《孝灯记》一折,独自成篇,旨在告诉我们:荒沟自有真情,民间遍地善良。改编大胆创新,突破传统戏单纯强调忠孝的观念,符合现代观众审美。情节设计跌宕起伏,演员表演精湛独特。充分运用戏曲程式展现仗义救人等情节,以毯子功、舞台翻、打、滚、踢等技巧,将山里人救人心切、乐于助人的传统美德淋漓尽致展现,为观众带来了一场兼具传统韵味与时代气息的精彩视听。淮剧小戏是淮剧艺术中篇幅较短、情节紧凑的剧目形式,通常取材于传统剧目或民间故事,具有语言通俗、表演生动的特点,常融入毯子功等传统技巧。

涟水县淮剧团的淮剧小戏《我的亲家管得宽》从老百姓的生活出发,充满喜剧色彩,该剧以苏北农村为背景,讲述脱贫后的村民仍保留陋习,热心肠的管得宽担任文明村副组长后,通过一系列"禁鸡""藏鸡"等喜剧冲突推动乡村文明建设的故事。剧中巧妙融合乡土幽默与时代主题,展现了淮剧"接地气"的艺术特色。剧中通过“管得宽要官”“成立家委会”“有钱不卖货”“楼上禁养鸡”“智退人情钱”“ 逼退吃喝风 ”等苦逼的喜剧段落,折射了苏北农村农民从有了物质文明到追求精神文明的历程,歌颂了一个普通党员在乡村振兴中的自觉意识和使命担当,铺陈出一副苏北农村走向文明小康的水墨画卷。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沈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