诺贝尔经济学奖出炉,他们的著作你读过吗
来源: 紫牛新闻
2025-10-14 11:17:00
10月13日,2025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揭晓。瑞典皇家科学院决定将2025年度瑞典中央银行纪念阿尔弗雷德·诺贝尔经济学奖授予乔尔·莫基尔、菲利普·阿吉翁和彼得·豪伊特,其中,一半奖金授予莫基尔,以表彰其“发现了通过技术进步实现持续增长的先决条件”,另一半奖金则共同授予阿吉翁和豪伊特,以表彰其“通过创造性破坏实现持续增长的理论”。这三位新晋诺奖得主的代表作都于近年引进了中译本并出版。
乔尔·莫克尔和菲利普·阿吉翁均为中信出版的作者。乔尔·莫克尔是美国西北大学经济学和历史学教授,主要从事技术和人口等领域的经济史研究。自2001年起,他还担任特拉维夫大学埃坦·伯格拉斯经济学院的萨克勒教授研究员。他在中信出版有《启蒙经济》《历史上的企业家精神》等书。
乔尔·莫克尔的《启蒙经济:英国经济史新论》一书,试图说明源自启蒙运动的思想和信念改变了英国的制度和英国人的经济行为,从而催生了经济社会的转型和工业革命。从这一视角出发,作者对英国在工业革命及工业革命之前一段时期的知识和技术、产业和贸易、人口和社会、正式制度和非正式制度进行了深入细致的全景式描述和解读。作者在本书中阐发的许多深刻见解,不仅对于理解英国的转型有重要意义,对于包括中国在内的后发国家的发展也有诸多启发。
《历史上的企业家精神:从古代美索不达米亚到现代》一书,在回顾英国工业革命时批驳了技术创新是工业革命主要推动力的说法,强调当时制造业尽管出现了许多与完善产品设计有关的渐进式创新,却缺乏激进式创新。这本书指出英国工业革命更有赖于企业家阶层的稳步形成,还有这一阶层得以发挥作用的制度环境。这本书用了多个章节介绍了英国工业、国家的崛起,在这一崛起过程中企业家精神发挥的重要作用,以及当企业家精神有所弱化后,英国发生的相对衰落。
在学界法国经济学家菲利普·阿吉翁是因为对奥地利裔经济学家约瑟夫·熊彼特的首创经济学概念“创造性破坏”的阐释而出名的,1990年,阿吉翁与彼得·豪伊特合作写了一篇非常重要的论文《以创造性破坏为增长模型》,并在两年后发表,这篇论文在经济学研究领域影响力很大,在该论文发表之前,学界一直在为一个问题争论不休。这个问题就是:经济增长的持久动力究竟来自何方?当时最著名的“索洛模型”认为从长期看,只有技术进步才能保证经济的持久发展,但在该模型中技术进步的速度本身是一个“黑箱”,一个预先假设的定量,因此不断有学者试图探讨技术进步的内在机制。
阿吉翁和豪伊特给出的方案,则是把熊彼特在《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与民主》中提出的“创造性破坏”概念引入了模型。在他们的模型中,技术是经济生产中最重要的中间产品,没有了技术,生产就无法进行。而这些技术,则是由企业家提供的。一旦某个企业家拥有了领先的技术,那么他就拥有了市场力量,因而可以获得超额利润。而为了获得这些超额利润,经济中成千上万的企业家就有动力把资源不断投入到研发当中。这些研发当然是有风险的,但一旦成功,新的技术就可以取代老的技术成为主流。与此同时,原本居于垄断地位,可以坐收高额利润的在位者就会被打倒,新的胜利者将会取代他的地位。就这样,整个经济就实现了“创造性破坏”:旧的技术,以及与旧技术相关的一切就此毁灭,而新的技术,以及与新技术相关的一切则由此而兴起。
在菲利普·阿吉翁的《创造性破坏的力量》一书中,他将创新分为了三个“浪潮阶段”,浪潮第一阶段是一个被侮辱、被漠视甚至被排斥的阶段,如2007年iPhone第一代问世时被当时的手机霸主诺基亚视作“小众产品”,销售也十分艰难。浪潮第二阶段是创新开始打击“旧势力”企业和就业岗位,破坏大于创造。如2011年iPhone 4的出现,智能手机开始深刻改变人类生活,一大批旧手机企业及其生产链商家倒下,大众指责乔布斯毁掉了很多人的工作。到浪潮的第三阶段,“创新”创造更多岗位,创造大于破坏,就在当下,以iphone为代表的智能手机已对人类社会、思想等方方面面产生巨大影响,一大批依托智能手机的新兴行业出现,比如因智能手机而出现最终创造了巨量就业岗位的电商。阿吉翁非常细致、非常动态地刻画了“创造性破坏”的运作全景,令人信服地推导出我们应该如何围绕“创造性破坏”进行社会和经济制度的改革或构建。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沈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