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失海外79年后,子弹库战国帛书回归湘博
来源: 紫牛新闻
2025-10-14 16:20:00
10月13日上午,长沙子弹库战国帛书第二、三卷《五行令》与《攻守占》划拨入藏湖南省博物馆。这两卷帛书是今年5月16日,通过中美文物返还合作,美国史密森尼学会国立亚洲艺术博物馆返还的。
子弹库战国帛书是迄今为止发现的中国最早的、首个典籍意义上的帛书,共分三卷,以丝帛为载体,系统记录了先秦时期的天文历法、宇宙观及军事占卜等内容,也呈现了早期汉字字形笔迹与书写习惯,是研究天文学、军事学、文字学、文献学、书法史与思想史不可或缺的珍贵实物资料。
这是9月11日在湖南省博物馆拍摄的部分长沙子弹库战国帛书。新华社记者 薛宇舸 摄
流失海外
子弹库帛书发现地为长沙原湖南设计勘察院宿舍一带。1939年长沙会战打响后,国民党军队曾在此地设军火库存放弹药,战后当地居民常能捡到子弹、弹壳,“子弹库”之名由此而来。
1942年,抗日战争第三次长沙会战和第四次长沙会战之间,出现较长的间歇期,趁着兵荒马乱之际,长沙发生多起盗墓事件。子弹库帛书被盗便是其中之一。
帛书本藏于子弹库一带的一座战国楚墓中。四名“土夫子”(盗墓贼)将其盗掘出土。进入墓室,虽然他们阅历丰富,但仍被眼前的一幕所震撼,乃至于若干年后仍对当年的案发现场历历在目:“缯书一端搭在三脚木寓龙尾部,一端搭在竹笥的盖上。”所谓的“缯书”,就是子弹库帛书。木寓龙,即祭祀用的木雕龙;竹笥,即竹编的箱笼。
帛书出土后,盗墓者并没有意识到它的价值,而是将其当作废品送给了一位古董商,文物收藏家、研究家蔡季襄得知消息后,当即斥资买了下来。蔡季襄刚拿到帛书时,曾用毛笔轻轻地将污秽刷洗干净,将帛书展开,并对其进行临摹和研究,第一卷也被装裱起来。
战火再起后,蔡季襄离家逃难,但随身始终带着一只铁桶,而里面装着子弹库帛书。一天,日本兵追赶了过来,要非礼他的妻女,妻女不堪凌辱跳水自尽。悲痛中的蔡季襄逃到湘西,怀着一腔悲愤写下了《晚周缯书考证》,以纪念妻女。1944年,该书出版,第一次向世人披露了子弹库帛书的资料与他的个人研究。
美国海军陆战队中尉柯强曾在长沙最有名的雅礼中学当过教师,此人被一情报机关(今天美国中央情报局的前身)从上海派回长沙。柯强一面做着情报工作,一面从事文物搜集工作,他对楚国文物特别感兴趣,正是在那时候,他将目标对准了子弹库帛书。
抗战胜利后,蔡季襄和柯强都到了上海。蔡季襄到达上海后,下榻于吴宫大酒店,想用红外线摄影方式将子弹库帛书拍成照片。住在戤司康公寓(今淮海中路1202-1218号)的柯强闻讯而来,说自己有相机,把帛书借回住所拍照。不料,过了几天,柯强说由于照相机少了一个零件,已经让人把帛书带去台湾拍摄。蔡季襄再三催还,但柯强最终人去楼空。后来,一位美国空军情报人员找到蔡季襄,给了他1000美元,诈说是作为押金。其实,他在1946年7月受柯强委托,已将帛书偷偷地从上海带去了美国。
这是9月11日在湖南省博物馆拍摄的部分长沙子弹库战国帛书。新华社记者 薛宇舸 摄
79年后归国
柯强回国后,一度想将帛书卖出,但当时美国各界对帛书的价值认识不足,柯强未能如愿。此后,帛书第一卷被借存在美国大都会博物馆,1964年,帛书第一卷借存到期,柯强将其售出,1966年被赛克勒医生购得。
赛克勒是一位对中国深怀友谊的美国著名医药学家、慈善事业家和艺术品收藏家,上世纪三十年代,他曾募捐支持白求恩大夫在中国救治抗日将士的工作,1986年,他在北京大学捐建的赛克勒考古与艺术博物馆破土奠基,他曾说在博物馆落成之际,要给大家一个惊喜,将子弹库帛书送还中国。但等到博物馆1993年5月落成,赛克勒已去世6年。
事实上,帛书第一卷还有一次回国机会。上世纪70年代,赛克勒本来要去见郭沫若,商谈中美联合创办医学杂志的事,他准备在见郭沫若时当面将帛书归还,可郭沫若正值生病,想再约时间,但郭沫若却在1978年6月病逝了。
赛克勒医生去世后,帛书第一卷最终归赛克勒基金会持有。
那么,帛书二、三卷在哪里呢?它被柯强放在鞋盒里,一直存在华盛顿特区某处地方。1992年,他匿名将它们捐给弗利尔-赛克勒美术馆,也就是现在的美国国立亚洲艺术博物馆。
今年5月16日,国家文物局在中国驻美国大使馆,成功接收美国史密森尼学会国立亚洲艺术博物馆返还的子弹库帛书第二卷“五行令”和第三卷“攻守占”。
北京大学李零教授对子弹库帛书有长达45年的研究,据其研究,子弹库帛书分三卷,第一卷为“四时令”相对完整,第二、三卷为大小不一的残片。据媒体报道,此次入藏的长沙子弹库战国帛书第二、三卷,共包含132件组文物,涉及500余块残片。
对二、三卷帛书的研究也同时在进行。据了解,目前已识别700余字。湖南博物馆已完成全部帛书的标准化影像采集,并在一片未完全剥离的帛书上意外发现肉眼不可见的墨迹字样40余个。这是帛书回归后的首次重大突破,为战国历史与文献研究提供了全新线索。这40余字目前尚未完全释读,后续将由文保专家与古文字权威学者联合攻关。
是回归之旅,也是团圆之旅
据李零的研究,子弹库帛书的年代在公元前300年前后,与“死海文书”要早100多年。那么,这部帛书最初的主人是谁呢?
为了解开更多谜团,1973年5月,湖南省博物馆重新发掘那座后来被称之为子弹库楚墓一号的墓穴。考古人员墓中椁盖板与棺材之间发现了平铺着的另一件帛类文物——《人物御龙帛画》。《人物御龙帛画》描绘墓主人乘龙升天的情景。此幅非衣帛画上端有竹轴,轴上有丝绳,为一幅可以垂直悬挂的幡,应是战国时期楚国墓葬中用于引魂升天的铭旌,属于非衣性质的战国晚期帛画。画中男子形象传神,面部线条精微细腻、须眉毕现,服饰线条恰到好处地表现了长袍的质感和飘逸感。有专家认为,这名男子很可能就是墓主本人,子弹库帛书是其生前爱物。
考古人员又对棺木中的骨殖进行鉴定,结果显示,墓主人身长约170厘米,男性,年约四十。这座楚墓的为一椁二棺且墓中未出土青铜器,再结合帛画上的男子形象及其装束,依其形制,应为士大夫身份。
在此次帛书入藏前,湖南博物馆还藏有一帛书残片,那是文物鉴藏家商承祚生前收藏。有一种说法认为,当年蔡季襄曾将一子弹库帛书残片(最长处4.6厘米、最宽处2.7厘米)送给好友徐桢立,徐桢立又将它转赠给商承祚。1997年,商承祚的家属将这一残片捐赠给湖南省博物馆。经过专家团队的精细比对与研究,这一帛书残片正是《五行令》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从这一意义上讲,此次长沙子弹库战国帛书二、三卷入藏湖南省博物馆,是回归之旅,也是“团圆”之旅。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臧磊 综合报道
资料来源:
据央视新闻、《中华读书报》《新民晚报》《长沙晚报》《海南日报》等相关新闻报道
校对 胡妍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