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事找紫牛|性别无碍传承!85后“男绣娘”以一双巧手成为沈绣非遗第五代传承人
来源: 紫牛新闻
2024-06-26 16:52:38
一直以来,刺绣艺术常被世人视为闺阁中的红妆秘技。然而,读者彭先生近日向扬子晚报【有事找紫牛】栏目(025-96096)爆料,称在南通海门有一位85后小伙郁宗翰,以他的一双灵巧之手,颠覆了这一传统观念,已成为沈绣项目的第五代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记者采访发现,郁宗翰的作品充满艺术韵味,多次获奖。他说,相对于非遗项目传承来说,性别并不重要。
不被看好的“男绣娘”,边工作边学刺绣
沈绣是以中国四大名绣之一“苏绣”为基础发展起来的,其创始人为沈云芝,是以她的姓氏而命名一个绣种。沈绣首用旋针来表现人物的肌理,运用丰富多彩的丝线调和色调,展示绣线的自然光泽,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郁宗翰是南通海门人,今年39岁,他的母亲周武珍是沈绣的第四代传人。他告诉记者,母亲最初是不愿意教儿子学刺绣的,直到大学毕业后才真正走入了这行。“我从小就是看着妈妈做刺绣长大的,小时候也比较好奇,经常拿着妈妈的丝线玩,但妈妈让我以学业为主,说男孩子不应该学这个。”直到大学毕业后,郁宗翰见妈妈还没找到合适的传承人,然后自己对沈绣又非常喜欢,向母亲多次央求后才得到准许。
朋友们得知郁宗翰当上“男绣娘”后都不太理解,“他们觉得男孩子不适合做这个,而且也不能挣大钱,简直是在浪费时间。” 郁宗翰却不这么认为,“我是一个很能静得下心的人,平时也不愿意出去社交。另外,我几乎将业余时间都用在了刺绣上,对其特别有兴趣,做自己喜欢的事就觉得很值得。”
郁宗翰有自己的工作,他学刺绣都是利用业余时间。“上班空闲的时候就看各种画册,先研究针法,之后回家再进行试样。”他介绍,自己小时候学过美术,有良好的绘画功底,所以学习刺绣上手比较快。对于绣娘来说,心灵手巧是必需的,另一个关键要素就是对色彩的敏感度。他在完成大幅的刺绣作品时,对于颜色之间微小的差异,色彩层次的叠加变化,总有自己的判断。
一点一滴的小进步,日积月累出惊人的变化。让人最为惊叹的,就是郁宗翰的绣线越用越细。从原本的三丝、一丝……到最后已经能用一根普通丝线的十六分之一,比绣花针的针尖还细。在母亲的教导下,郁宗翰逐步独立刺绣,从衣服上的刺绣开始,逐渐发展成能接活做成品。在他的绣针之下,能巧妙地将书画名卷以绣线“复刻”而出,每一幅作品都如同一幅精美的画卷,题材广泛而深刻,充满艺术韵味。
钟爱绣动物,作品多次在艺术大赛上获奖
说起沈绣与其他刺绣手法的区别,郁宗翰说:“其实针法大同小异,独特之处在于,沈绣将西方的油画以及摄影中光影变化的技巧融入到了刺绣里,让作品更有立体感,用二维平面展现三维立体的感觉。”
2015年,郁宗翰的第一幅独立作品被一位做乳胶垫的老板收藏,“绣的是一只小松鼠,对方评价真是活灵活现。”他说此事让他感触很深,从此对绣动物异常着迷,“动物身上关于肌肉、毛发等方面的处理,我觉得可以研究的地方很多。比如说一匹千里马,它有着线条漂亮的肌肉,上面还覆盖着毛发,那么在刺绣的时候就会有光影变化和走势,如何将其奔跑中绣出一种马鬃飞舞的感觉,是一件有乐趣的事情。”
2023年11月,在第五届南通文学艺术创作大赛上,郁宗翰的《火烈鸟》获工艺美术类作品三等奖。画面中,两只火红色的火烈鸟紧紧偎依,他说这是他最中意的一篇作品,“这幅作品最初并不被母亲看好,她认为颜色过于绚丽,难度较大。可我想挑战,因为火烈鸟本身象征意义好,代表了爱情,虽然一般的火烈鸟是白色的,但我觉得红色让人看了心情会更加激昂,尤其是羽毛更能充分表达出不同走势和不同颜色的明暗对比。”
在十多年沈绣技艺的学习过程中,郁宗翰对沈绣的整套绣制不断融会贯通。他说,在学习沈绣技艺时,要讲究方式方法,并且善于联系实际,无论是对刺绣作品的选题、构图,还是刺绣绣制针法、用色、用线等表现技巧法则,都要时常总结。
经过多年的学习及实践,郁宗翰灵活掌握了齐针、套针、扎针、铺针等十几种沈绣传统针法的运用。他在绣制绣品时,不仅熟练运用传统针法技巧,还善于根据画理及物象的本质,灵活运用针法,尊重传统技艺又不拘泥于传统,根据实际活灵活用。为此,郁宗翰的作品先后在国内的艺术大赛上获得奖项。2011年10月参加了中国烟台举办的“第六届中国民间工艺品博览会”,《伯牙鼓琴图》等绣品荣获金奖; 2013年11月,参加了在南京举办的第三届东方工艺美术之都博览会,绣品《伯牙鼓琴图》获“迎春花奖”;2019年8月,在第十届“艺博杯”工艺美术精品大奖赛上,《十二生肖人与动物系列-憨儿戏猪》获得金奖;2021年11月,在第十二届“艺博杯”上,《威虎戏水》获银奖……
传承与创新,性别也并不重要
如何做好一名绣娘,郁宗翰觉得要具备几种品质,“首先要有绣德,就品德好,作品真的可以反映出内心的状态,一模一样的图案,在不同的心境下绣出来的效果肯定不同。另外,需要不断地去向别人虚心求教,集百家之长,提高自己的秀艺。最后,自己要能耐得住寂寞,守得住清贫。” 他介绍,沈绣的精髓在于慢工出细活,作品的制作周期尤其长,他的一幅作品《青瓷.荷》就绣制了一年多。
随着时代的变化,许多绣娘选择了转行,但郁宗翰始终坚持着这门技艺。他说,沈绣有其独特的魅力,是全社会的财富,需要有人来传承下去。目前,他在一家国企上班,不用为衣食而忧,所以不需为经济犯愁,这样也就有了继续坚持下去的底气。
为了让沈绣这门传统技艺焕发新活力,郁宗翰总是费尽心思去创新,他在传统的针法上选择改进,目的是让作品更贴合现代年轻人的喜好。为了让更多人了解沈绣,只要文旅局、图书馆、博物馆需要办活动的时候,郁宗翰就会带上作品和工具去现场教学讲解展示。平时,他也会参加非遗进校园、非遗进机关等活动,大力宣传非遗项目。
作为新一代的沈绣项目非遗传承人,郁宗翰身负将这门手艺流传乃至发扬光大的使命。创作之余,他也加入母亲的工作室教学队伍,只要有人愿意来学,他们都提供公益课堂,让更多人能够接触到这门技艺,从中寻找、培养传承人。
对于“男绣娘”这个看起来有点特殊的身份,郁宗翰早习以为常。他说,在寻找下一代传承人这项任务中,性别这个选项对他来说,并不重要。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陈勇
校对 盛媛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