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子晚报网
首页 > 新闻中心 > 要闻

【文化中国行】传承文明薪火 绽放志愿之光 做好大运河文化的“播种者”

来源: 江苏广电总台·荔枝新闻中心

2025-05-19 22:29:00

  5月18日是5·18国际博物馆日,江苏省内各地博物馆迎来众多游客。在他们身边,有这样一批可爱的人,他们奔走在博物馆每一个角落,用匠心与创意为观众搭建起触摸历史、感知古今的桥梁,致力于让每一位观众乘兴而来、尽兴而归。接下来,就让我们走进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去认识这样一群大运河文化的“播种者”。

   

  志愿者引导观众说:“我们下午两点有定时讲解,如果有需要的观众,可以前往服务台去登记……”

  步入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熙熙攘攘的人群与千年文明在此悄然相遇。和往常一样,瞿森亮熟练地换上志愿者马甲,做好准备,为观众们开启一段历史与现实的精彩对话。

   

  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锦帆”志愿者瞿森亮说:“我们现在所看见这幅图叫《京杭道里图》,根据专家考证,这幅图绘于清朝康熙年间,描绘的是我们京杭大运河从南到北的全线风貌。京杭大运河,‘杭’是指的哪里?对,杭州,杭州最著名的景点是什么?(观众:西湖)对,西湖...... ”

   

  游客彭建新说:“讲解以后感觉很清晰,不然看这些文物,感觉没有头绪。”

  面对浩如烟海的历史文化,瞿森亮时常感慨:“历史学不完,也学不够。”自2022年底参加志愿服务后,瞿森亮利用工作之余的碎片化时间钻研讲解资料,逐字推敲细节,不断夯实文史功底。在日常讲解介绍中,他还善于针对不同对象,灵活调整解说方式。

   

  小朋友说:“我想看下那个金色的船,对对,就是这个。”

  志愿者说:“这个就是隋炀帝下扬州的时候乘坐的叫‘龙舟’,它一共有四层。”

  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的志愿团队名叫“锦帆”,寓意着锦绣之帆、扬帆远航。作为其中一员,瞿森亮还充分发挥设计师的本职专业特长,与团队成员共同设计出独具特色的明信片、志愿者徽章,将运河文化与人文故事浓缩于方寸之间。

   

  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锦帆”志愿者瞿森亮说:“大运河文化确实是丰富多彩的,而且做志愿服务能够让我们有一种获得感,我们在服务观众的过程当中,有很多观众都会向我们表示感谢,激励着我们永远地、不断地把大运河的文化传播给社会。”

  在团队中,还有不少像瞿森亮一样的志愿者,他们拥有不同职业、不同年龄,却相聚在大运河畔这片文化热土上默默发光。平日里,“锦帆”们指导预约、引导排队、协助寄存维持秩序,为观众排忧解难。部分志愿者已年过花甲,依旧坚持用亲切的微笑、耐心的语言,将千年运河的璀璨文明传递给更多人。

   

  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锦帆”志愿者黄海燕说:“因为爱所以我坚持。我在志愿者路上也有10多年了,不过以前都是一个点,现在大运河它是一条线性文化遗产,我想尝试一下,也是对自己的一个挑战。”

   

  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社会服务部负责人刘世发说:“他们没有任何报酬,都是靠着自己的热爱,来到我们博物馆里面开展服务。现在已经达到了457个人在册的这样一个规模。已经有了将近4万个小时的服务的时长了。”

  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成立近4年来,“锦帆”志愿团队精心打造“运河故事我来说——小志愿者讲解项目”“‘非遗剪纸艺术工坊’教育项目”等特色品牌活动,先后入选2022年江苏省博物馆志愿服务优秀案例、荣获2024年江苏省青年志愿服务项目大赛一等奖等奖项。据有关部门统计,截至2024年底,江苏博物馆志愿者总数约为27000多人,他们已化身为文化传播的灵动纽带,让千年文脉在新时代焕发勃勃生机。

  江苏广电总台荔枝新闻中心记者│毕然 亓晨

  编辑│郭晶晶

  (本条新闻版权归江苏省广播电视总台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点击视频 

扬子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