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地方” 牵手 “塞上明珠”,跨越千里的双向奔赴,暖到了!
来源: 荔枝新闻
2025-05-22 00:16:00
自 2017 年扬榆协作机制建立,扬州发挥区位与人才优势投身榆林建设。至今,有71 名干部、1150 名专业技术人员赴榆。同时,榆林选派 236 名干部和 1108 名专技人才赴扬,双向交流为两地发展注入动力 。
在榆林市佳县第三小学,记者见到了来自扬州市广陵区的小学数学老师陈杰和美术老师匡峰,2024年8月,他们怀揣着对教育的热情来到这里支教。初到佳县,面对简陋的生活环境、陌生的方言以及教育体系的差异,两位老师没有丝毫退缩,孩子们那一双双充满渴望的眼睛,更加坚定了他们的教育使命。
匡峰老师深信,美术不仅是技巧的传授,更是心灵的启迪。支教期间,他创新美术教学方法,将生活元素融入课堂,营造出生动有趣的课堂氛围,用幽默和智慧激发学生的创造力。他特别关注留守儿童、离异家庭的孩子和性格内向的孩子,鼓励班上每一个孩子都要勇敢地拿起画笔,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想法。
匡峰老师说,在美术社团中发现一位学生,由于父母离异,没有良好地引导,孩子出现了偏科,喜欢画画,但数学相对较弱。此后,匡峰老师在课上主动与孩子交流,劝导他除了画画,数学一样重要,要把美术的兴趣、细心和刻苦勤奋放在数学上,匡峰老师还给这位学生买了数学教材和辅导书,经过两个多月努力,这名学生的数学成绩从原来的三十几分直接提高到了八十多分。匡峰老师说,这段时间的支教经历,给自己最大的触动是老师们要对孩子多一点的陪伴和关爱。
陈杰老师则利用课余时间,不畏艰难,深入山区,走进孩子们的家中进行家访,详细了解孩子们的学习情况、生活习惯和家庭背景,以及所遇到的困难和问题。针对发现的问题,陈杰老师积极寻求解决方案,通过“广佳协作”青少年励志成长基金、佳县慈善协会资助等方式,帮助孩子们解决困难,助力他们健康成长。
匡峰和陈杰老师的故事,是千千万万支教者的真实缩影。在扶贫协作中,扬榆协助工作组抓住教育扶贫这个牛鼻子,将东部地区先进的教育理念带进榆林南部区县,众多支教老师扎根黄土地,用行动诠释教育责任,为孩子们带来更多的知识和希望。
除了教育扶贫,近年来,扬州充分发挥区位人才资源优势,积极投身榆林脱贫攻坚、乡村振兴及区域经济社会建设。在榆林绥德县,这里有着全国唯一的窑洞城市书房,也是扬州市邗江区援建绥德的首座城市书房,书房由5孔窑洞并列而成,总面积170平方米,可同时容纳60余人阅读,为读者提供了舒适的阅读环境。书房内丰富的馆藏资源,既有中外文学作品、又有党史方志,还有专门的视听节目体验室,可满足未成年人、中青年、老年等各类读者群体阅读需求。
这座城市书房正是由扬州援绥干部杨荣协调援建的,2023年7月,杨荣来到绥德县挂职县委常委、副县长,上任一年内,他走遍绥德15个镇和1个便民服务中心,调研笔记写满3本,推动9家江苏企业落地,协调社会帮扶资金超500万元。
在榆林市横山区,区委常委、副区长、扬州市对口帮扶横山区联络组组长金川为促进当地经济发展,推出了扬州鹅养殖项目、横山景点打造、响水镇稻蟹捕捞节等,持续助力当地村集体增收、带动老乡致富。
截至目前,扬州已选派71名优秀干部和1150名专业技术人才深入榆林,为榆林脱贫攻坚、乡村振兴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倾情奉献,为当地乡村振兴发展注入强劲动力。在扬榆协作的人才交流篇章中,榆林市也积极响应,选派236名干部和1108名专业技术人才赴扬州学习锻炼,推动双方多领域深度交流合作,实现人才资源互补共享。这种双向人才交流模式,如同一座坚实的桥梁,将扬榆两地紧密相连,不仅提升了榆林人才队伍素质,也为扬州注入新发展思路与活力,两地干部群众接下了日益深厚的协作情谊,携手谱写“好地方”扬州与“塞上明珠”榆林高质量发展的崭新篇章。
江苏广电扬州中心站记者|王泽坤 徐圆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