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中心 > 要闻

“煤城”蝶变“绿城”颜值价值共生——徐州采煤塌陷地治理的生态智慧

来源: 徐州日报

2025-07-01 21:49:00

  本报记者 魏欣 

  ■编者按

  今年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提出20周年。今天,由“学习强国”学习平台、江苏省委网信办指导,“学习强国”江苏学习平台联动上海、浙江、河北等18家省级学习平台共同策划的“挽住云河洗天青——中国20年‘绿色之变’”系列融媒采访行动,在徐州市贾汪区马庄村启动。30余家媒体组成的采访团将聚焦徐州、淮安、常州生态修复成就,以融媒体形式讲述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生动实践。

  近年来,徐州市坚定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实现了从“一城煤灰半城土”到“一城青山半城湖”生态蝶变。如今的徐州,已然成为了一座宜居宜业宜游的现代新城。

  湖光潋滟,鹭影翩跹。6月的潘安湖,池杉林倒映碧波,游船划过如镜水面,惊起成群水鸟;潘安水镇古色古香,马头墙错落有致;潘安湖树与树乐园里,欢声笑语不断,形成了亲子娱乐、生态休闲、蔬果采摘等一系列休闲旅游产业链……2017年12月12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潘安湖畔的神农码头视察,看到潘安湖由采煤塌陷区蝶变成湖阔景美的国家湿地公园,夸赞贾汪转型实践做得好,现在是“真旺”了。他强调,塌陷区要坚持走符合国情的转型发展之路,打造绿水青山,并把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

  8年间,徐州人民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以资源枯竭型城市生态再造、转型发展的探索实践,走出了恢复“绿水青山”、实现“金山银山”的徐州路径,为全面开启现代化建设的中国提供了一份独具价值的生态文明建设样本。

   

  破题 

  从“生态伤疤”到系统治理 

  徐州曾是江苏省重要的煤炭供应基地,煤炭产量一度占据全省的80%。长期高强度的资源开采,给这座老工业城市留下了严重的生态创伤,42.33万亩采煤塌陷地遍布城乡,400余处采石宕口满目疮痍,不仅造成耕地损毁、村庄塌陷,还引发水源污染等一系列问题。

  “两山”理念提出的20年来,徐州积极探索资源型城市绿色转型之路,以系统治理、技术创新、产业融合为突破口,将生态劣势转化为发展优势。通过生态修复筑牢根基、发展循环经济提升效益、推动惠民共享促进可持续发展,实现了城市生态“颜值”与经济“价值”的有机统一。

  为推进生态修复工作,徐州将其视为“百年大计”,成立由市长牵头的生态修复领导小组,构建起“法规—规划—标准”三位一体的治理体系。作为全国首个出台相关法规的地级市,徐州颁布了《采煤塌陷地复垦条例》,从法律层面明确责任主体;编制《生态修复三年行动计划》等12项专项规划,科学划分五大修复区域;制定《黄淮海平原采煤沉陷区生态修复技术标准》,攻克“分层剥离、交错回填”等核心技术,有效解决土壤重构与地质灾害防控难题。

  在资金保障方面,徐州创新采用“财政+信贷+社会资本”多元化投入模式,整合市级财政专项拨款和土地出让金收益,并在全省率先推出矿山修复PPP项目,吸引社会资本参与生态治理。以垞城矿塌陷区光伏项目为例,通过市场化运营,其发电量仅1个月就能满足3万居民夏季用电需求,实现了生态修复与经济效益的双赢。

  转化 

  从生态资源到城市“富矿” 

  徐州独创“生态修复+”五大路径,让塌陷地变身高质量发展载体。

  白鹭翩跹,金鲤戏波。如今的潘安湖,成了一方生机盎然的沃土。这片曾塌陷最深达4米的“地球伤疤”,通过农田整理、塌陷地复垦、生态修复、景观开发四位一体治理,如今水域面积达7000亩,湿地景观4000亩,吸引300余种植物、200余种鸟类栖息,部分水质达Ⅱ类标准。

  绿意盎然的大洞山, 已成为贾汪及周边居民登高揽胜的生态胜地。近年来,贾汪区秉持构建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理念,投资2亿元开展大洞山南麓梯田整治及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工程,对1800亩区域进行系统治理,通过山林复绿、退耕还林、梯田整治、生态廊道构建,有效改良土壤、修复农田生态系统、提升森林覆盖率,成功构建起“山上林、山腰果、山下田”的立体生态格局。

  沛县安国湖湿地国家公园南侧,2000多棵两米多高的中山杉郁郁葱葱长势喜人,这里是省级野生动物集中分布区动植物生境恢复项目,将营造一个百鸟欢啼的林鸟栖息地,与20公里外的栖山坑小微湿地实现系统连通,构建鸟类迁徙生态廊道。“这一片原是25000余平方米采煤塌陷地,距离安国湖鸟岛仅数十米。明年树再长高些就能装鸟巢了,排水沟用来养些鱼虾,为鸟儿提供食物。”沛县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工作人员李伟一边比画着一边说道。

  “生态岛”试验区建设,更能串“珠”成“链”,为生物栖息、繁衍、迁徙提供良好场所和生态通道。徐州市贾汪大洞山、徐州经开区圣人窝、新沂马陵山、丰县大沙河4个“生态岛”试验区建设正在有序推进中,努力建成具有徐州特色的“湖光山色、水韵悠然、鸟语花香”生态岛。

  近年来,徐州围绕采煤塌陷区、采矿宕口治理,系统推进生态修复与城市生态空间拓展。通过地形重塑、景观再造等工程,大力增加森林湿地面积,打造兼具生态与景观功能的城市公园。在生态修复实践中,徐州立足生态系统整体性和流域系统性原则,统筹推进山体、水体、林地、湿地、采煤塌陷地综合治理。同时,积极推进江淮生态大走廊、京杭大运河徐州段、黄河故道生态富民廊道建设,多维度保护生物多样性,构建全域生态安全屏障,实现生态效益与城市发展的有机融合。

  跃升 

  从单点修复到村民共富 

   

  马庄村位于贾汪区东部,距市中心25公里,紧邻潘安湖国家湿地公园。历史上因煤炭开采形成大面积采空区,地表沉降严重,生态环境受损。通过实施生态修复工程,该村将煤灰弥漫的矿区改造为绿水青山的景区。从煤矿采空区转型为生态旅游目的地,形成“文化兴村、产业富民”的发展模式,成为徐州“一城青山半城湖”城市转型的典型案例。

  上午8点半,65岁的贾汪区马庄村村民夏桂美准时来到香包文化大院,穿针引线间,半小时就能完成一个香包。“每月做香包收入超2000元,加上养老金,日子过得很踏实。”近年来,马庄村香包产业蓬勃发展,今年销售额有望突破千万元,成为强村富民支柱产业。

  在沛县杨屯镇,“挖深抬浅”技术将塌陷水塘化为1.3万亩网箱养鱼基地,复垦农田亩产增收30%,农民年收入突破500万元。九里湖湿地公园借塌陷地貌扩湖825亩,建成全省首个生态湿地公园。2025年,垞城矿建成“渔光互补”项目,水上光伏板年发电4000万千瓦时,水下鱼虾养殖增效40%,实现“一片水面、双重收益”。

  徐州市生态建设成果不断转化成经济效益,“两山”理念也愈发深入人心。徐州除了从生态保护与修复上发力,还在不断培育产业生态化和生态产业化,因地制宜构建多元化生态产品产业链和价值链,不断探索绿色惠民新路径,培育绿色生产力,实现了“从单点修复到村民共富”,蹚出了一条条农民“绿色”致富路。

  ■书写“两山”理论的生动注脚 

  魏欣 

  从“黑色GDP”到“绿色GDP”,徐州以壮士断腕的魄力,压减79%的传统产能,用行动诠释“断腕”方能“新生”的发展真谛。云龙湖实验室研发的“空天地一体化监测系统”,不仅实现塌陷地动态预警,其技术标准更辐射全国;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修复工程,让九里湖、潘安湖等生态节点串联成江淮生态大走廊,构筑起坚不可摧的“两河两湖”生态安全格局。历经岁月淬炼,徐州成功完成从资源型城市到区域中心城市的华丽蝶变。

  在生态治理领域,徐州以科学规划为引领,以局部修复激活整体生态棋局。作为全国首个制定实施“生态修复专项规划”的城市,徐州还编制落地“生态环境保护规划”“土壤污染治理与修复规划”“生态环境基础设施五年规划”等系列方案,以健全机制和法治思维筑牢生态根基。以工矿废弃地修复为突破口,创新“生态修复+”模式,通过以点带面、串珠成链的系统化治理,实现生态修复的精准发力。

  产业转型是徐州突围的关键路径。作为实体经济重镇,徐州深知资源型城市转型的核心在于产业革新。为此,徐州聚焦钢铁、焦化、水泥、热电、化工五大行业,系统推进绿色转型升级。政策层面,设立10亿元产业基金与10亿元财政奖补资金,坚持“一企一策”精准帮扶,既保障环保达标企业过渡期生产,稳定产业链供应链,又妥善安置职工,彰显转型温度。同时,在传统产业“做减法”的同时,大力推进新旧动能转换,依托“343”创新产业集群,培育新兴产业,实现从“一煤独大”到“多业并举”的质变。

  科技创新则为徐州注入全新发展动能。徐州始终将创新作为战略支点,通过建平台、强主体、聚人才、优生态多管齐下。一方面,高质量建设企业研发机构培育库,推动煤炭化工、工程机械、生物医药等优势领域龙头企业迈向全球创新前沿,实施高企“小升高”、创新型企业倍增计划;另一方面,以江苏淮海科技城、徐州科技创新谷为依托,打造创新孵化平台与科技服务高地,重组新建5家全国重点实验室,为未来发展提前谋篇布局。

  面对转型发展中的资金难题,徐州推行“三统筹”创新投融资模式。以循环经济产业园为试点,通过统筹建设内容、还款来源与增信方式,有效破解“无废城市”建设资金瓶颈。同时,在全国率先探索无形资产交易、司法拍卖、市场化去产能等举措,成功变现近百亿元资金,为企业关停、搬迁与技改升级提供坚实保障。

  如今的徐州,青山如屏,碧水为脉。垞城矿上,光伏板在晨曦中熠熠生辉;潘安湖畔,池杉林倒映着游船笑语;马庄村内,香包绣出幸福生活图景。这座百年煤城用实践证明:生态伤疤终可愈合,绿水青山价值无限。徐州的转型实践,不仅为全球资源型城市提供了宝贵的“中国方案”,更以“一城青山半城湖”的崭新面貌,为“两山”理论写下最为生动、磅礴的注脚。

  编辑:李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