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中心 > 要闻

读城|City Walk 升级City Drive!南京六朝文脉开进现实

来源: 现代+

2025-07-20 16:24:00

   

 

 

  

  南京城如一部史书,写不尽灯火繁华,道不完世事沧桑。

  7月19日上午,由群学书院联袂现代快报发起的“南京城市历史中轴线系列自驾文化游学活动”第一期启程。

  南京著名文化学者、作家薛冰,南京学研究会理事陆远领航,南京西街遗址考古项目负责人陈大海导赏,参与者驱车穿行六朝建康城核心区域,在现代都市的烟火气中,亲手翻阅“江南佳丽地,金陵帝王州”的千年篇章。

   南京城墙博物馆 

  闹市寻痕,千年旧迹藏身烟火间 

  本次行程自南京六朝博物馆始,经行汉府街、进香河、糖坊桥等地标,最后到达南京城墙博物馆。不难发现,活动范围并未远离南京的闹市区,目之所及,烟火气与历史感交织:六朝博物馆矗立在长江路旁,“和很多博物馆把文物搬到场馆不一样,这里就建在当时的皇宫上面。”薛冰说。负一楼,玻璃地板下,一千多年前的城墙地基与排水沟清晰可见。夯土墙体、包砖墙、城壕……参观者踩着玻璃,低头便能与六朝的砖石“对话”。

   南京著名文化学者、作家薛冰 

  栖身烟火中的旧迹何止于此。车队驶上珠江路,窗外是熟悉的书店、餐馆、数码商城,一片繁华市声。然而,行至进香河路口,薛冰会提醒您注意路中央那道葱郁的绿化带:“别小看它,这下面,就是六朝人工开凿的运河‘潮沟’遗迹。至今仍有地下水脉流淌。”来到糖坊桥前,不算宽阔的柏油路车水马龙,脚下看似寻常,实则正叠压着六朝街道的痕迹。

   南京西街遗址考古项目负责人陈大海 

  沧海桑田,随着隋朝灭陈,六朝建康城的繁华不复存在。但它的城市肌理却顽固地留到了今天。“南京城存在着很多东北西南走向大约偏20度的那种道路,几乎都是六朝建康城的城市肌理,当时地下的基础以及河道、道路顽固地留到了今天,这也是后来的考古工作能有所发现的重要原因。”陈大海说。

   南京学研究会理事陆远正在为大家讲解 

  地名密码,打开时空之门的钥匙 

  行走南京,老地名是散落街头的历史密码,无声诉说着脚下土地的层叠过往。本次City Drive的路线本身,就是一条解码的线索。

  “丹凤街”,名字华美,张恨水曾以此为题写了著名小说。“石婆婆巷”,大有来历,张爱玲曾在此小住。“估衣廊”,则透着明清市井生活的气息,这里曾是旧时买卖成衣的热闹所在。行至终点“中华门”,这座明代始建的宏伟城堡,其位置与名称,又隐约呼应着六朝都城南端的格局与“国门”的威仪。

   参观六朝博物馆 

  专家随车讲解,就是将这些沉睡在地名里的密码一一唤醒。薛冰会告诉你,中国古代习惯用颜色代表方位,这就是青溪之“青”的由来。青溪清晰蜿蜒,发源于南郊钟山西南,流经市区,到淮清桥,入秦淮河,是三国东吴在建邺城东南所凿东渠。还有运渎,顾名思义,是运输物资的水上通道,把长干里的物资运到皇城。这条运输线沿着红土桥一路北行,经过木料市、大香炉、明瓦廊,直到新街口。每一个看似普通的老地名,都可能是一把打开时空之门的钥匙。

   南京城市历史中轴线 

  层叠史书,车轮新页续写华章 

  南京在古都星图中光芒独具。建城史超3000年,名号更迭六十余次,十朝都会的建都史虽仅450余年,却总在华夏文明关键时刻挺身扛鼎——衣冠南渡的晋室在此保存文明火种,大明王朝由此挥师定鼎天下……这座城,是历史长河中的“压舱石”。

   中华门城墙 

  其不可替代性,更在于“层累叠加”的奇迹:自3世纪至21世纪,近1800年间,主城核心区在同一片土地上持续生长。六朝御道叠压于太平南路之下,南唐宫阙地基托起明代城墙,清代“珠宝廊”化作银行大厦……不同时代的“书页”在此交融,造就全国独一份的“城市地层剖面”,堪称古都活态博物馆。

   南京城市历史中轴线系列自驾文化游学活动 

  也正因为如此,全面和深入地理解南京,不仅需要纸上阅读,也需要线下实地探访。据悉,除了本次穿行六朝建康城,南京城市历史中轴线系列自驾文化游学活动还将围绕南唐、明朝、民国等历史时期展开。专家坐镇、自驾穿行、实地解码,在遗址旧迹旁触摸砖石,于古河道畔聆听水声,让南京“层层叠叠的传奇”,在车轮与脚步中苏醒。

  现代快报/现代+记者 王子扬/文 顾闻/摄

视频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