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中心 > 要闻

我苏漫评丨泣血国殇该如何展示给孩子?《南京照相馆》触发的历史教育思考

来源: 我苏客户端

2025-08-12 18:59:00

   

   

  漫画:《别怕,今天的家园没有战火》 

  自7月25日上映以来,电影《南京照相馆》热度与口碑持续攀升,目前总票房已超过20亿元,强势领跑暑期档。不少家长将这部影片作为“特殊的暑假作业”,选择带孩子去影院完成一堂沉浸式“历史课”。

  影片以1937年南京大屠杀为创作背景,观影后,很多孩子激动落泪,深深震撼于电影所展现的民族苦难与不屈精神。但与此同时,网上也出现了一些热议:影片中日寇惨无人道的暴行,成年人看了都会不适,更何况心理承受能力更弱的孩子?尽管影片主创们表示已用“留白”方式尽量将血腥程度降到最低,但相关话题还是被“吵”上了热搜。

  蒙眼还是睁眼?历史不会因为回避而改变其本来面目,不能因为“保护”而剥夺孩子了解历史真相的权利。《南京照相馆》以南京大屠杀期间日军真实罪证影像为载体,主创团队秉持着“慎之又慎”的态度,在搜集大量出版物、纪录片、相片的基础上完成了影片创作。对于孩子而言,其中的“血腥”与“残酷”,不是艺术渲染,而是历史真相。真相,是需要直面的,是不容回避的。银幕上的残酷,难抵真实历史的万分之一。无数的战时日记、照片、报刊,幸存者字字锥心的证言,“万人坑”的累累白骨,南京城墙上清晰可见的弹孔……都在泣血控诉那场灭绝人性的屠戮。作为中华民族的后代,孩子们有权也必须了解这段国殇,了解自己的民族曾经遭受过怎样的践踏,从而更加坚定地担负起民族复兴、守卫和平的责任。 

  要让孩子们认识到,当下我们只是生活在一个和平的国家,而不是一个和平的世界。在我们看不见的地方,历史的悲剧仍在上演,仍有大量儿童因为战火流离失所、失去生命。今天能够挺起脊梁过着和平安定的生活,是因为祖国为我们撑起了强大的后盾。战争的残酷并未真正远去,保持警惕是文明存续的前提。面对如山铁证,日本右翼仍在篡改教科书,将“南京大屠杀”轻描淡写为“南京事件”;日寇从中国各地劫掠的石块,至今仍砌在日本罪恶的“八纮一宇塔”里……而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近期法国友人马库斯·德雷特斯顶着网暴与威胁,将其外祖父拍摄的600余张日本侵华战争照片无偿捐赠给中国。孩子们正处于三观架构的重要时期,我们有责任让他们知道什么是谎言、什么是正义学会在多元价值冲击中保持清醒、明辨是非;更要让他们将民族耻辱铭刻于心,将捍卫民族尊严践履于行。 

  家长与学校要做好评估,选择与孩子认知水平及心理承受能力相匹配的方式进行历史教育。除《南京照相馆》外,抗战题材电影《东极岛》已于8月8日上映,电影《731》也正式定档于9月18日上映。这些影片均取材于真实历史事件,难以避免血腥和杀戮的镜头。如何判断孩子是否适合观看?有儿童心理专家表示,不能以年龄一刀切,而应看孩子的社会心理成熟度,即孩子对社会、对历史发展的认知水平。家长与学校要做好这方面的判断,通过家庭及课堂教育,提前做好孩子的心理建设,观影后及时关注孩子的情绪反应,给予安慰和鼓励。对于年龄过小的孩子,也不必操之过急。正如《南京照相馆》演员高叶所言:“电影就在那里,电影可以等他们长大。”除了观看影片,还可以通过参观纪念馆、阅读书籍、课堂讨论等多种形式让孩子们了解历史,引导他们将悲愤化为奋进的力量。让孩子既看到黑暗,也看到光明;记住苦难,更懂得担当。 

  天下虽安,忘战必危。孩子是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让他们铭记历史,不是为了宣扬仇恨,而是让他们以史为鉴、奋发图强,珍视并捍卫这来之不易的和平。 

  当观影的孩子喊出:“把30万中国人还回来!”“我长大要保卫祖国!”希望这稚嫩但坚定的声音能够穿越时空抚慰战火中的中国,让无辜蒙难的同胞得以安息,让浴血奋战的先烈感到欣慰。 

  来源|小苏“画”事工作室 

  统筹|周安琪 

  文稿|郭梅洁 

  手绘|姜向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