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中心 > 要闻

“隐秘而伟大”的无声抗争!80多年前20名电力工人为抗日辞职

来源: 现代+

2025-08-17 16:51:00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80多年前,在江苏镇江,20名电力工人为了反抗侵华日军的控制,先后选择辞职,一封封辞职书便是无声的战书。

  泛黄档案:20封辞职书现身 

  这一封封辞职书如今被完好保存在位于镇江的江苏电力历史教育基地,同时也是镇江市文物保护单位——郭礼征旧居中。

   电力工人辞职信 

  2018年,国网镇江供电公司员工为筹建教育基地而清查档案时,发现了这20封特殊的辞职书。

  8月15日,现代快报记者看到了这些辞职书。工人们的辞职理由是,“年岁已老,身体孱弱……特请求准予辞职。”“家中人口众多,入不敷出……情不得已辞请。”“因病不能胜任……特请辞职。”辞职员工涉及岗位包括厂务科、用电科、水道科等多部门员工,时间跨度从1937年到1944年。

   大照电灯公司 

  江苏电力历史教育基地讲解志愿者翟怡珂介绍,辞职者均为大照电灯公司员工,该公司始建于1903年,是清末实业家郭礼征在恩师张謇的支持下筹建而成。1905年10月,大照电灯公司建成投产,主要给镇江城区官署、大商店、少数住户照明及路灯供电,是江苏省内第一个公用电厂。1905年,获清政府商部注册执照。根据大照公司厂志记载,作为当时镇江全城唯一的发电厂,1936年,该公司补办开业三十周年纪念庆典时,有22位政要题词祝贺,如时任国民政府主席林森、实业部部长吴鼎昌、江苏省政府主席陈果夫等,足以见得当时该公司的社会影响力之大。

  沦陷之痛:侵略者觊觎“光明命脉” 

  镇江文史研究者、镇江市政协文史馆特聘馆员蔡庆来告诉记者,保存下来的辞职书之所以集中在日军侵华期间,或与日军在沦陷区的高压统治相关。1937年12月8日中午,侵华日军攻入镇江城内,残忍实施了屠杀等暴行。当时,镇江是国民政府江苏省省会,在日军连续数月的狂轰滥炸下,镇江城满目疮痍。

  作为当时镇江全城唯一的发电厂,大照电灯公司自然成为侵略者眼中的“肥肉”。日军进城的第一时间,便派兵进驻大照电灯公司。

   大照电灯公司发电车间 

  1938年初,日军借题发挥,强行派驻“满铁上海事务所”的4名日本特务参与大照电灯公司的管理,同时强迫大照职工子弟学校全部改用日语授课,此举引起大照公司职工的强烈愤慨。

   日军强迫学校改授日语 

  1940年,日军变本加厉,通过垄断供煤,联合汪伪政府强制征收了大照电灯公司,将其并入伪华中水电公司,实施军事化高压统治。

  身陷高压统治的水电公司员工,虽暂时无法奋起反抗,但那份对侵略者的愤恨和对家国的赤诚,已在心中凝聚成不屈的力量。

  分批辞职:无声的抗争策略 

  “1941年,抗日战争进入相持状态,在镇江,日本人掠夺了多家工厂资源,建立了由日本人主导的军工、纺织、面粉工厂,开足马力生产军需物资,以继续侵略行径。”蔡庆来介绍。为满足工厂的电力供应,日本人要求电厂满负荷甚至超负荷发电,电力公司员工的压力可想而知。

  据厂志记载,当时发电科科长王培良、厂务科科员李步青、水道科科员李德恒等5名员工商议,组织发动员工集体辞职,让日军的厂房机器无电可用,从而破坏敌人的物资生产。

  为避免引起敌人的警觉,同时保护辞职员工的安全,王培良等人分析态势后决定,采用分批进行、先次后主、积少成多的策略。

   

   

   

  辞职首先从负责日常事务的厂务科和负责供水的水道科开始,从1941年冬到1942年秋,先后有10多名员工以各种理由提交了辞职书。

  因为这些员工的辞职并未对生产工作造成太大影响,加之时任公司襄理的郭咏青居中协调,并未引起日方的注意。 

  1943年底,世界反法西斯战争逐渐进入决战状态,日方在镇江的军工厂开始疯狂生产。厂志记载,王培良和工友看准时机,利用机组检修的机会,破坏了关键元件,造成厂内容量最大的瑞士进口发电机损坏停运,减少了电厂一半的出力。

  随后,多名工程师以发电机损坏无法工作为由提出辞职,用电科、水道科、水厂科数十名员工也先后提交了辞呈。完成任务的王培良则在1944年以“叔父逝世、返回原籍、不能回镇”的理由也提出辞职。

   王培良辞职信 

  从1941年至1944年,水电公司的工人们又多次发动辞职抗争,给敌人的军工生产造成了巨大破坏。

  目前仅存的20封辞职书,是当年轰轰烈烈的辞职运动的珍贵缩影,更是工人阶级开展反侵略爱国运动的历史见证。

  通讯员 裔宁 现代快报/现代+记者 曹德伟

  点击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