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中心 > 要闻

一部电影一首歌 激荡时代最强音丨山河壮歌

来源: 中国之声

2025-08-19 10:23:00

  1935年5月24日,电影《风云儿女》在上海金城大戏院首映,从此激荡了一个时代的灵魂,其光影与旋律穿越九十载,激荡回响至今。影片以长城抗战为背景,讲述了九一八事变后,辛白华、梁质夫两个从东北流亡上海的青年走向抗战前线的故事。由田汉作词、聂耳作曲的《义勇军进行曲》首次在影片中唱响,唱进了每一个中国人的心里,后来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在一个个历史关口,激励中华儿女挺起脊梁、奋勇前进。

  
  《风云儿女》海报

  1934年,抗战形势愈发紧张,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电通影片公司打算拍摄一部抗战题材的电影,用来鼓舞士气、支援抗日。剧本创作的重任交给了田汉。

  彼时,国难当头,国民党当局却打着所谓“攘外必先安内”的旗号打压抗日力量。在这样的政治环境下筹拍抗战影片压力可想而知。电影《风云儿女》导演许幸之的儿子许国庆忘不了父亲的讲述:“我父亲以前曾再三跟我说,你看电影从头到尾没有‘日本’两个字。当时拍这样的电影,是会被抓去坐牢的,因为当时国民党当局禁止抗日,不允许提‘抗日’,《风云儿女》正是一部宣传抗日的电影,所以这个电影从头到尾没有‘日本’两个字。”

  1934年冬天,田汉在上海徐汇区一个简陋的亭子间完成了电影故事梗概的创作。其后不久,田汉就被国民党当局逮捕。夏衍接手了他的未完之作,将故事梗概改编成为电影剧本。

  影片剧情一展开,字幕就打出一行字:1932年,上海。故事发生在九一八事变之后的上海,住在同一屋檐下的几个外乡人,全都来自于沦陷的东北,都是流落在上海的不能回家的北方人。

  
  《风云儿女》剧照

  长城的意象贯穿全片,田汉说:从飞机上看,长城不过是一道矮墙,但现在要反对侵略者,中国人民要团结起来,形成真正的铜墙铁壁。田汉借男主角辛白华之手,创作了一首激情奔放的自由体诗《万里长城》,这首诗的最后一小节被选为影片主题歌的歌词。田汉的长孙田钢一直把祖父的回忆记在心上:“据田汉先生本人说,他这首诗原本打算写得很长,后来因为有别的事耽搁了,而且马上他又被捕了,他被捕以后由夏衍先生和孙师毅先生把它誊抄了一下,因为有些地方被茶水弄湿了。”

  手稿被弄湿的地方有些字迹模糊了,孙师毅补上“炮火”二字,于是有了“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的唱词。田汉的好友聂耳主动请缨为主题歌作曲,后来这首歌被命名为《义勇军进行曲》。

  
  聂耳谱写的《义勇军进行曲》手稿

  聂耳为歌词抒发的救亡情志而激动,创作灵感犹如潮水汹涌,初稿几乎是一气呵成。担任《风云儿女》置景的张云乔生前曾回忆起某天清晨在上班的电车上与聂耳相遇的情景:“他就在我的耳边哼给我听了,我听完以后就觉得非常好,我说这个好极了,一定会成功。到了摄影棚后,他交给司徒慧敏,让摄制组的人唱唱看,大家一唱就很满意。聂耳就说,好,那我就回去把这个稿子正式写好再给你们。” 

  然而,曲谱的定稿还没有写好,聂耳也被当局列入了黑名单。在中共地下组织的安排下,聂耳计划东渡日本转赴欧洲。

  1935年4月下旬,聂耳从日本将《义勇军进行曲》曲谱定稿寄回了电通影片公司。5月初,《义勇军进行曲》正式在衡山路811号百代唱片公司录制。

  
  《义勇军进行曲》唱片母版

  那一年,在北方,是义勇军不屈服的抗争;在南方,是左翼电影人拼尽全力的苦干。田汉身陷狱中,聂耳远渡日本,在上海的许幸之和同伴们头顶乌云也坚持要把《风云儿女》推上银幕。许幸之的儿子许国庆说:“因为摄影厂有国民党特务,白天挎着盒子枪在这电影厂,所以那些风花雪月的镜头都是白天特务在的时候拍的,像这种革命性的镜头都是等他下班他要回家吃饭去,所以都是半夜拍的。那会儿摄影厂旁边还有老百姓,你又不能把老百姓给吵了,所以又要压低声音,又要有气势。”

  1935年5月24日,《风云儿女》在上海金城大戏院公映。

  随着影片上映,激动人心的一幕屡屡上演:银幕上在高歌,银幕下在唱和。观众们唱得热血沸腾,久久不愿散去。很快,《义勇军进行曲》就唱遍大江南北、长城内外。在国际社会,《义勇军进行曲》发出中国人民奋起反抗的强音。二战期间,它甚至成为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共同战歌。

  保罗·罗伯逊演唱《义勇军进行曲》

  在抗日战争进行到最艰难的时期,美国非洲裔歌唱家、社会活动家保罗·罗伯逊用中文演唱《义勇军进行曲》,表达他对中国人民抗战的支持。在录制的唱片封套上,宋庆龄题写了这样一段话:“中国已经从新的群众传唱运动中发现了反抗敌人的力量源泉……”。

  《风云儿女》记载了“血肉长城”的悲壮,让“起来”的呼声永不消逝。影片的最后,辛白华参加了抗日义勇军,他和阿凤高举着火把,与千千万万拿起武器的人们,一起高唱着《义勇军进行曲》走上抗日救国的战场。而影片外,无数中华儿女前赴后继迎着敌人的炮火硝烟奋勇前进。

  《风云儿女》片段

  在1930年代的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中,左翼文化新军是革命的一支重要力量。电通影片公司是一家中国早期民营左翼电影公司,积极配合共产党的对敌斗争,虽然只存在了短短的一年多时间,却生产了《风云儿女》《桃李劫》《自由神》《都市风光》等经典影片。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研究员李一鸣:“20世纪30年代中国电影中,有一种超越所有世界的,让人惊讶的震惊的现象,他们拍电影,他们始终主导着电影,就是共产党所领导的电影,就是左翼电影,这代表着党的力量深入人心。”

  在《风云儿女》上映的第15年,1949年9月27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最终通过决议:决定以《义勇军进行曲》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代国歌。

  四天之后,1949年10月1日。伴随着五星红旗冉冉升起,《义勇军进行曲》在天安门奏响。

  1982年12月,《义勇军进行曲》正式成为国歌。2004年3月,宪法修正案赋予国歌与国旗、国徽同样的宪法地位。2017年9月,全国人大表决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法》,并于10月1日起正式施行。

  
  国歌展示馆

  上海市杨浦区有一家专门以国歌为主题的展示馆,这里收藏的各种文物,生动展现了《义勇军进行曲》从电影《风云儿女》主题歌到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的伟大历程。这个暑期,这里迎来一批又一批来自五湖四海的参观者追寻红色记忆。

  从北京天安门广场到喀喇昆仑高原,从联合国会场到奥运赛场,从大国外交到校园活动……在民族复兴的征途上,《义勇军进行曲》激昂的旋律响彻中华大地,迎接着每一个安稳的黎明,见证着每一个荣耀的瞬间,也激励一代又一代中国人奋勇前进。

  84个字,37小节,奏唱只要46秒,每当我们唱起国歌,都是一次与前辈先贤理想的共鸣。我们时刻铭记那段历史风云,知道我们因何而站立。

  


 

  总监制丨高岩 

  监制丨刘钦 

  策划丨季苏平 

  记者丨刘宇华 

  播讲丨苏扬 成亚 

  音频制作丨杨琛 

  新媒体编辑丨魏然 

  点击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