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中心 > 要闻

江苏徐州:向“新”发力,打造制造业“第二增长曲线”

来源: 徐州日报

2025-08-23 18:31:00

  今年上半年,徐州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7.5%。列统的38个工业行业大类中有26个增加值实现正增长,增长面68.4%。规上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21.4%,增速快于全部规模以上工业13.9个百分点,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强劲引擎。

  走进徐州的一个个工厂车间,机器轰鸣、焊花飞溅,智能制造的脉搏强劲跳动。一家家制造业企业主动出击、勇闯新路,不断完善产业链条,实现新旧动能转换,加速培育新质生产力,奋力勾画属于自己的“第二增长曲线”。

   

  徐工基地内,一排排“钢铁巨臂”彰显中国制造雄厚实力。

  先进智造,焕发新动能 

  如果说产业转型是一场长跑,那么智能化改造便是徐州制造业提速的关键一步。为实现降本增效,越来越多的企业选择向内突围,以数字化、智能化、自动化为抓手,让老厂房焕发新生机,让传统制造迈向高端“智造”。

  在徐州徐工汽车制造有限公司,车身和车架两大重卡总成,在冲、焊、涂、装四大制造工艺无缝衔接,全程自动化输送,每隔4分钟就有一辆崭新的“汉风”重卡从总装线驶出。这背后,是徐州徐工汽车制造有限公司聚焦智能化、绿色化、高端化发展方向,构建了覆盖研发、生产、物流、管理的全流程数字化体系,通过集成焊接机器人、AI视觉检测系统等,关键工序自动化率达95%。凭借其新能源技术的应用、产线的智能化改造、数字孪生管理及全球化服务网络,成为国内重卡行业智能化与可持续发展的标杆。

  不仅是龙头企业,中小制造企业也在智能化浪潮中迎头赶上,升级设备、更新产线,着力降本增效,为自身赢得更大生存空间。

  在徐州华东机械有限公司的生产车间内,智能制造同样重塑着发展逻辑。

  “从物料上线到产品下线,大约只需40秒,有了自动化生产线,每天能生产800件产品,仅需4名工人操作。而过去10名工人一天仅能完成150件到200件的产量。”输送机公司副经理苗文龙介绍,公司建成全国首条智能托辊全流程生产线,集成AGV无人运输、六轴机械臂焊接等场景,实现生产效率提升。

  “机械化换人、自动化减人”不再是口号,而是实实在在的生产力跃迁。

   

  徐州华东机械有限公司的生产车间火花四射

  徐州以“两新”政策为契机,全面推进工业设备更新与数字化转型。2024年,全市累计完成新购置设备数量约4.3万台(套);2025年,徐州有80家企业入选江苏省先进级智能工厂……这些数字背后,是徐州从单机自动化向产线柔性智造的系统性跃迁,是实体经济与数字经济深度融合的生动实践。

  智能制造,已不仅是技术升级,更是一场深刻的管理革命与理念革新,不仅让企业实现降本增效,更推动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齐头并进。

  市场拓新,开辟新赛道 

  作为制造业强市,徐州的工程机械产业底色强劲,但也面临转型升级的挑战。当智能化为传统制造注入新动能,制造业企业如何找到新的增长点?

  在工程机械行业集中度不断提升的情形下,龙头企业徐州工程机械集团有限公司并未固守传统优势,而是以“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服务化、国际化”为战略方向,主动重塑竞争力。

  徐工集团深入实施产业基础再造工程和重大技术装备攻关工程,构建全球协同创新体系,强化与科研院所、高校产学研深度合作,推出刷新世界纪录的4000吨级轮式起重机、新一代智能旋挖钻机等大国重器,产品线覆盖工程机械、矿山机械、农业机械等领域,同时加快核心零部件国产化发展。

   

  吉麦新能源车业有限公司总装车间自动化生产线

  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是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路径。徐工集团把“智改数转网联”作为“一号工程”推动变革转型,加快流程重塑、管理变革、平台赋能,为高质量发展提供新动能。在绿色化转型上,公司围绕纯电、混动、氢能技术路线,推出全球最大吨位纯电装载机、无人驾驶刚性矿车等产品,抢占未来市场制高点。

  作为全国知名的工程机械之都,徐州的制造业企业在寻求市场增量中,通过“裂变”找到新动能。

  在江苏弘德光电材料科技有限公司的生产车间里,各条生产线满负荷运转,一圈圈光电膜随着设备缓缓下线。这家专注于液晶屏用复合型膜研发生产的企业,产品广泛应用于电视机、电脑、手机等显示设备领域,今年上半年产值突破2.3亿元。

  值得一提的是,公司在中小尺寸产品研发方面取得重大突破,成功将产品应用市场从传统电视商业显示屏拓展至笔记本、平板电脑、智能汽车显示屏等新兴市场,订单持续攀升。为满足新能源汽车、消费电子等领域市场新需求,公司正加紧建设二期项目,为企业打开广阔发展空间。

  从徐工集团到弘德光电,越来越多的制造业企业正跳出舒适区,将目光投向高附加值、高成长性的新领域。它们不再依赖单一市场或传统路径,而是通过战略前瞻布局,主动开辟属于自己的“蓝海”。

  创新驱动,塑造新优势 

  如果说先进智造是向内挖潜,市场拓新是向外突破,那么创新驱动则是徐州制造业实现可持续跃迁的深层动力。一批“专精特新”企业和科技型中小企业正在崛起,它们在细分领域构筑起难以替代的竞争优势。

  截至2025年6月底,徐州市经营主体总量达148.88万户,其中企业38.03万户。今年上半年,434户个体工商户转型升级为企业,较去年同期增长显著,经营主体活力不断增强。

  江苏恒久机械股份有限公司便是典型代表。这家始于1984年的隔膜压缩机制造商,积累了近40年的专业设计制造经验,产品广泛用于食品工业、化学工业、航空航天、医学等领域。

  公司自主研发了90MPa隔膜压缩机,填补了国内空白,与西安交通大学合作建立工程研发中心,持续推动技术创新,并重点布局氢能源市场,提供全方位氢能解决方案,为氢能产业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支持。

   

  江苏恒久机械股份有限公司研发的隔膜压缩机带有双膜头

  在徐州高新区,中科宝溢视觉科技(江苏)有限公司则用一束比头发丝还细的激光,雕刻出“中国智造”的新可能。

  “这款激光刻蚀柔性标签是我们自主研发的,一辆汽车的使用量多达百张,多应用在汽车蓄电池、发动机等关键零部件及设备上。”中科宝溢董事长兼首席科学家张保平说,“攻克工业零部件‘身份证’技术,将助力国内企业采购成本下降约50%,同时在产品供应上不再受国外限制。”

  一个个“小而美”“专而精”的企业,正成为徐州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的重要支点,深耕细分赛道,坚守科技创新,实现技术新突破,推动产业新发展。

  从存量焕新到增量拓宽,再到潜量释放,徐州正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加快构建制造业“第二增长曲线”。在这里,“第二增长曲线”不再是一个抽象概念,而是由千千万万制造企业共同绘就的创新图景。

  •   彭城新语 

  以新破局,找准“第二增长曲线”发力点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培育新动能和更新旧动能、推动新旧动能平稳接续转换作出重要部署。这不只是推动年度经济工作的一种顶层设计,也是宏观经济治理理念的一种升华。

  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演进,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不断冲击着现有的产业面貌和竞争格局。

  面对这一历史性机遇,徐州不断深化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融合,大力推进新一轮“智改数转网联”,聚力深化绿色转型,加快制造业向设计、再制造后市场等领域进军,拓展“第二增长曲线”。而绿色发展、数字经济、未来产业等领域,为企业寻找“第二曲线”提供了方向。

  制造业企业的转型,本质上是一场“凤凰涅槃”式的二次创业。它不只是对传统产业的简单修补,更是对未来发展逻辑的革命性重塑。制造业企业更要走出传统业务模式的舒适圈,优化产业结构,以智能制造重塑存量,以创新驱动开辟增量。

  从徐工集团的“数字孪生工厂”到华东机械的智能产线,数字化、智能化让老厂房焕发新生机;从弘德光电拓展智能汽车显示屏市场,到徐工布局新能源赛道,企业主动“裂变”,向高端化、绿色化迈进;从恒久机械突破氢能源装备“卡脖子”技术,到中科宝溢实现关键零部件国产替代,创新链与产业链深度融合,催生出一批批科创力量。

  这些转型路径交汇成一条清晰的发展主线:告别依赖资源和规模的传统增长模式,转向依靠技术、效率与创新的新质生产力驱动。如果说设备更新是表,智能转型是里,那么创新引领才是根。正是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的双重驱动下,徐州制造业实现了从“制造”到“智造”、从“跟跑”到“领跑”的跃迁。

  如今的徐州,正以系统性思维推动产业升级,推动新旧动能接续转换,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这条“第二增长曲线”,不仅是速度的提升,更是发展质量的飞跃,为制造业发展注入澎湃新动力。

  记者 梁梦雨

  图片 刘冰

  编辑 哈晓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