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旗”迹|转战万里,战旗挺立青藏高原
来源: 交汇点新闻
2025-08-26 14:36:00
【战旗故事】1941年3月末,新四军4师9旅26团1营1连在江苏徐庄击毙敌伪县长,俘日伪军200余人,史称“徐庄战斗”。战后,1连被新四军第四师授予“战斗模范连”光荣称号。这支部队历经转隶移防,2018年来到青海。2015年、2019年,“战斗模范连”旗帜两度光荣通过天安门广场,接受党和人民的检阅。
8月14日清晨,青海省黄南藏族自治州气温只有10摄氏度。
飞行2000多公里,记者来到海拔2400多米的武警青海总队机动二支队野外驻训点,追寻一面诞生于江苏的“战斗模范连”旗帜。
这支部队于抗战烽火中草创,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300余次战役战斗中屡立功勋,先后涌现出“战斗模范连”“一等战功连”“大功七连”等10余个英雄集体和“华东一级人民英雄”孟宪斌、兰州军区“精武铁人”胡学智、“优秀边陲儿女”张辉等百余名英模人物。
这面在苏北诞生的英雄旗帜跟随部队转战万里,历经7次大的整编,如今挺立在青藏高原。
在高原发现江苏故事
绕过几个山头,记者驱车一路爬坡,车轮卷起沙土,四处飞扬。下了车,由于高原反应,记者迈着有些沉重的步子,走进一处三面环山的山谷。远远地,一声哨音撕破宁静。
“到了,找到他们了!”同行的武警青海总队机动二支队战士冲着记者大声说。部队从7月起在这里驻训,吃住、训练一直在野外。
爬上斜角约70度的山坡,记者气喘吁吁。一脚踏进矮草丛,惊起一窝不知名的飞虫,有的甚至有半个巴掌大,翅膀扑腾着发出哒哒声,隔着十米远听得清清楚楚。
迎面而来的00后宿迁籍战士李旺皮肤黝黑、两眼有神。听说家乡的记者来访,他没来得及卸下身上装备,热情地跑过来。
2022年,20岁的李旺第一次乘绿皮车出远门。从江苏到青海,从平原到高原,李旺遇到前所未有的考验:持续高反,每天早起流鼻血,饭吃了就吐,600米也跑不下来……
“新兵下队,指导员讲的第一个故事是‘徐庄战斗’。我没想到,离乡背井,却和家乡连接更深了。”李旺说,1连的前身是邳县救国团抗日义勇队,那是邳县第一支抗日武装,徐庄战斗就是在宿迁打的。
1941年3月末,1连随团主力向盘踞在宿迁县境内的600多名日伪军发起攻击。经过激烈战斗,日伪军退守至仰化集、徐庄一带。徐庄一面靠河,三面设炮楼,外围置铁丝网,工事十分坚固,我方迟迟无法打开突破口。“紧急关头,1连排长钟兴机冒着弹雨冲到敌人炮楼前。可惜,他刚将铁丝网剪开一道缺口,就不幸中弹牺牲。”中队指导员贾士为介绍说,连队官兵沿着钟兴机开辟的通道,向敌人连续发起猛攻。历经一小时激战,我军攻克徐庄,光荣获授“战斗模范连”旗帜。
“在高原上了解到江苏大地上的故事。”李旺觉得,身处模范集体,事事就要做模范,绝不能拖后腿。体能差、基础不好,就多跑多练。晚上熄灯后,他在床上练平板支撑;砂石上趴一个多小时,练瞄准射击;以前跑3公里、武装5公里不及格,现在是优秀。
去年,来自江苏泗阳的战士蔡闯面临两年服役期满,回乡探亲时他特地去了泗洪县朱家岗烈士陵园。1942年冬,1连随26团转战江淮,在朱家岗一带遇日伪顽军突袭,装备上敌优我劣、人数上敌众我寡,600多名战士血战18个小时,打退敌人7次进攻。看到陵园展馆“战斗模范连”旗帜复制品,蔡闯感觉到自己与数千里之外的部队已难舍难分,暗暗下定留下来继续服役的决心。
烈日炙烤,毒虫出没,野外驻训条件十分艰苦。陪伴战士们的,是漫天黄沙和稀疏沙草。上午4小时,下午3小时,夜训射击、防守、观察,所有人始终斗志高昂。
晚点名时,中队战士们把“赤胆忠诚、英勇顽强、敢打必胜、永当模范”16字喊得震天响,口号声久久回荡在苍凉山谷。
“这就是我们的‘战旗精神’,它激发官兵持续旺盛的战斗意志,把部队锻造成为无坚不摧、战无不胜的钢铁力量。”中队指导员贾士为说。
我们的战士不一样
当那面从1941年传承至今的战旗在面前展开时,记者一行肃然起敬。依然鲜红、依然笔挺的战旗上书“战斗模范连”,字体方正,周边留下几处岁月晕染的痕迹。
中队战旗班班长蔡小伟是现任战旗保管员。入伍近10年,蔡小伟与战旗结下深厚感情。每次清理战旗,他会从存放柜里小心翼翼捧出旗帜,清扫灰尘、熨烫平整。“我守护的不只是一面旗帜,更是一支英雄部队来之不易的荣誉。”
蔡小伟和战旗一起远距离搬过家。2017年底,中队整建制移防到“三江之源”。千里移防、一路向西,气候更差、海拔更高,但大家的劲头更向上。
移防后,蔡小伟一直憋着一股劲。“以前在宁夏,‘左邻右舍’都知道我们队的传说。现在到了新集体,我们要让大家重新认识战旗部队。”蔡小伟说,“战斗模范连”靠的是实力。2019年,武警青海总队火力集训比武中,蔡小伟和两名战友勇夺团体第一名。
记者还看到,密语通信纸条翻折上百次,报务员还在用透明胶带把纸条封成小塑料块,训练间隙反复背诵;靶场上,机枪手趴在草丛里摇枪塔,手掌和食指第一关节处磨出厚厚茧子……
更大的荣光是2019年国庆阅兵。蔡小伟清晰记得“战旗在第二排第五个”光荣通过天安门广场。像过年一样,阅兵前一天全中队官兵都去理发、换新军装。当战旗方阵亮相,官兵们的欢呼声和掌声震耳欲聋。
“有人当场就给爸妈打电话,嚷嚷着‘你们看到那面旗没?是我们队的!’” 6年过去,脑海中这些画面依然令蔡小伟激动不已。
“军改之后,部队面临从基础体能向战斗体能转变。”中队长张景惠说,以前单兵训练多,现在合成化训练大大提升,指导更顺畅,训练更科学。今年,班、排、中队、大队如何协同作战是重头戏,要确保我们的战士有任务时拉得出、上得去、打得赢。
训练场上,记者看到,战士们身负防弹装备,挎包、水壶和头盔,加上步枪,一身装备超30斤。和战士们在一起训练,张景惠也不穿戴军官的软质防弹衣。他说,要和战士们一样,不搞特殊。
“练兵、考核,主官第一个上。”张景惠说,今年单位考核步枪分解结合,中队成绩一直上不来。他第一次练,也花了1分48秒。为了提速,他和战友们讨论哪个动作能快一些、哪门技巧好一些。周而复始练习后,张景惠把时间控制在1分06秒。“战士们都想超过我,你追我赶之下,全中队平均用时50秒。要知道,这门课满分才1分10秒。”
“越看我们的战士,感受越不一样。”张景惠说,不一样在于,困难面前总有“战旗”,“战旗”面前永无困难。战旗引领部队赢回更多荣誉旗帜、奖牌。2019年,中队党支部被支队表彰为“先进基层党支部”;2020年,中队被总队评为“基层建设先进中队”;2022年,中队被支队评为“‘四铁’先进单位”;2023年,中队党支部被总队表彰为“先进基层党支部”。
“英雄部队没有孬种”
高原荒凉,目之所及不见人烟。战士们告诉记者,这里风沙大,一训练满嘴沙。但种树,又是件难事。土层向下挖半米,刨出的都是石头。
“移防后,面对陈旧的营区设施、恶劣的高原环境,同志们发扬钢铁团队的钢铁作风,在急难险重任务中不畏艰险、迎难而上,书写了一个又一个新的传奇。”大队教导员王琦武深为战友们自豪。
这几年,破败的营区经战士们的双手修缮一新。每年春天,部队官兵们在营区内外种下树种。草都长不起来的地方,渐渐有了绿意。
这绿,既是绿化之绿,也是戎装之绿。
“刚来的时候,我们也不习惯。”一顶帐篷前,记者见到了中队六班副班长冯栋。28岁的小伙子表情严肃,笑起来会露出两个小虎牙。
冯栋2017年入伍,第二年便上了高原。对一直生活在河南的他来说,高反是道坎。他说:“保家卫国,体能是第一位的。跑不动,还谈什么单兵素养?”冯栋和战友们一有空就扎在训练场,从慢跑开始,一点点增加训练强度。短短几周,中队全员就恢复到此前的训练强度。
作为副班长,冯栋还兼任防暴装甲车驾驶员。和普通车辆不同,防暴装甲车方向盘重,视野格外狭窄。从车里往外看,车子几乎贴着山路路基走。看记者心惊肉跳,冯栋胸有成竹地说:“放心,车轮离路牙还有十几里面呢!”在他驾驶下,笨重的防暴车很“听话”,在山间小道上灵活地拐过几个急弯。
“这是一趟趟跑出来的,倒车、上坡、前进全凭手感。驾驶员一天十几个小时泡在驾驶室,手都练变形了。”冯栋说。
部队扎根西部高原,比平原多出许多困难:一天之内能经历四季变换,正午头顶烈日,晚上冻得发抖;半夜遇上暴风雨,帐篷会被连根拔起……困难面前,来部队5个月的新兵从不说苦。新兵任柄钰和李长茂告诉记者,一想到徐庄战斗中钟兴机丢了性命也要剪开铁丝网,就没什么可怕的。“他能行,咱们也能行。英雄连队没有孬种!”
战旗美如画,信仰坚如磐,这就是今天的“战斗模范连”。
这些年,机动第二支队引导官兵传承战旗精神,整理汇编《在光辉的岁月里》人物集和故事集,开展“我来讲英雄”活动,让光荣历史成为官兵共同的精神家园。
当记者写下这篇稿件时,老兵王策估计已在退伍返乡的路上了。
6年前,他刚入伍,兴冲冲地参加支队第一届钢铁故事会,竟拿了第一名。那天,他讲的就是徐庄战斗的故事。“我翻遍团史、连史,考证地名、人名、战斗细节,写了1400多字的讲稿。”王策回忆说,那次演讲只有10分钟,但他练了一个多月。
面对记者,王策一度眼含热泪。他说,战旗精神中有一句“永当模范”,就是教导每名“战斗模范连”的官兵,无论身在哪里,都要努力当一辈子的模范。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倪方方 陈珺璐 徐睿翔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