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中心 > 要闻

水润沃野保粮丰

来源: 苏州新闻网

2025-09-22 20:30:00

  □吴芳

  秋分将至,稻谷飘香,蟹肥菊黄,提醒着人们又到了丰收的季节。水利粮丰,丰收背后离不开“水力量”。

  近年来,我国持续完善灌排工程体系,推动节水灌溉。目前,全国耕地灌溉面积已达到10.86亿亩。今年全国春灌累计供水570亿立方米,灌溉耕地4.3亿亩,为夏粮丰收、早稻总产单产双增收提供了坚实水利保障。截至9月中旬,夏灌累计供水近2000亿立方米,灌溉耕地近8亿亩。

  “水是生命之源、生产之要、生态之基”,对于承载着14亿多人生计的中国而言,水资源的智慧调配与高效利用,是关乎粮食安全的“压舱石”、维系社会稳定的“生命线”,更是考量国家治理能力的“国之大者”。我国以久久为功的韧劲完善灌排工程体系,以创新突破的魄力推动节水灌溉技术普及,那些流淌在田间地头的“活水”,滋养着千顷沃野,也勾勒出农业现代化与水利现代化同频共振的壮阔图景。

  春播一粒粟,秋收万颗子,这背后离不开每一次“及时雨”的滋养。当春灌的清泉漫过田垄,恰逢夏粮拔节、早稻育秧的关键时节,水流所至,这是作物生长的“动力源”,更是农民心中“稳收成”的定心丸;盛夏时节,面对高温干旱的“烤验”,夏灌工程化作广袤农田的“防护屏障”,让每一寸耕地都能抵御自然的无常,为秋粮丰收筑牢根基。遍布全国的灌排设施,早已超越了“工程”的范畴,它们是“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在大地上的生动实践,是将“靠天吃饭”的古老困境,转变为“知天而作”的现代智慧的鲜活注脚。

  应该看到,灌排体系的升级,是一场从“补短板”到“提效能”、从“保基本”到“谋长远”的质变飞跃。今年,灌区项目纳入水利领域“两重”建设实施方案,15处新建大型灌区破土动工,它们如同农业水利网络中的“主动脉”,将节水灌溉、智能监测等现代技术“输送”到田间地头,推动灌溉方式从“大水漫灌”的粗放,走向“精准滴灌”的精细。

  我们从更宏大的视角看,完善灌排工程、推广节水灌溉,是我国应对时代挑战的“主动出击”,更是布局未来的“战略先手”。当下,全球气候变化带来的极端天气频发,干旱、洪涝交替侵袭,农业生产如同在“不确定”的浪潮中航行,而稳定可靠的灌排体系,正是那“稳压器”。它让亿万亩耕地成为“旱能灌、涝能排”的稳产田,将自然风险的影响降至最低,这是对粮食安全的坚定守护,更是对全球粮食危机背景下,中国作为“世界粮仓”责任担当的有力践行。

  “治水兴农,农兴国安”,这句古训在今天有了新的时代注解。那些流淌在田间的清泉,是粮食安全的“保障线”,是农业转型的“助推器”,更是乡村振兴的“活力源”。当灌排工程与节水技术携手,当水利智慧与农耕文明交融,我们必将在广袤的中国大地上,书写出更多“以水润田、以田养民”的幸福篇章,为农业现代化、乡村全面振兴注入源源不断的“水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