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中心 > 要闻

【好评中国】紫金e评:金秋庆丰收,绘就乡村振兴新图景

来源: 中国江苏网

2025-09-24 00:01:00

  田野里的稻浪翻涌成金色的海洋,果园中的硕果坠弯了枝头,我们迎来了第八个“中国农民丰收节”。

  在这个满载喜悦与希望的节日里,习近平总书记向全国广大农民和“三农”战线同志们致以的祝贺与问候。习近平总书记的祝贺与问候,蕴含着对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殷切期许,为扎实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奋力奔向中国式现代化美好未来注入了强劲动力。

  丰收,是大地对耕耘者的馈赠,更是国家稳基固本的底气。今年以来,从南到北的田野上,我们见证了一场与自然的“博弈”。干旱炙烤过土地,洪涝侵袭过田畴,但在“三农”战线同志们的坚守与奋战中,在农业科技的强力支撑下,我们硬是实现了夏粮稳产、早稻增产,粮食丰收的希望依旧饱满。这沉甸甸的“丰收答卷”,背后是“把饭碗端在自己手里”的战略定力,是“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的深远布局,更是亿万农民用汗水书写的“人定胜天”的奋斗史诗。每一粒饱满的谷物,每一颗香甜的果实,都在诉说着中国农业的韧性与活力,夯实着国家发展的“压舱石”。

  若说丰收是当下的喜悦,那么农业农村现代化便是通向未来的必由之路。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国式现代化离不开农业农村现代化。这一论断深刻揭示了城乡协调发展的内在逻辑。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而农业强不强、农村美不美、农民富不富,直接关系到共同富裕的成色。没有农业的现代化,就没有整个国家的现代化;没有农村的振兴,就没有全社会的和谐稳定。从改良种子到智慧农业,从乡村基建到乡风文明,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每一步推进,都是在为中国式现代化的宏伟蓝图添砖加瓦。

  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既需要“顶层设计”的精准发力,也需要“基层实践”的蓬勃活力。各级党委和政府肩负着关键使命,唯有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将强农惠农富农政策落到实处,才能为乡村振兴注入政策暖流;唯有强化农业科技装备支撑,让“科技之花”绽放在田间地头,才能破解“谁来种地、怎样种好地”的时代课题;唯有多措并举促进农民就业增收,让农民的“钱袋子”越来越鼓,才能激发乡村发展的内生动力。

  丰收节的锣鼓声,是对过去的总结,更是对未来的召唤。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是农业农村现代化的生动注脚,也是亿万农民的美好向往。宜居,是让乡村既有“绿树村边合”的诗意,也有“出门水泥路、在家能上网”的便利;宜业,是让乡村不仅有“稻花香里说丰年”的收获,更有“家门口能就业”的安稳;和美,是让乡村既保留“乡音乡愁”的底蕴,又洋溢“邻里和睦、乡风文明”的温情。当一个个乡村实现从“颜值”到“内涵”的蜕变,当亿万农民在乡村振兴的舞台上实现自我价值,中国式现代化的乡村图景便会愈发清晰动人。

  金秋时节,丰收的喜悦浸润神州大地;展望未来,乡村振兴的号角催人奋进。我们以丰收节为新的起点,凝聚合力,在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道路上稳步前行,让乡村成为人人向往的幸福家园,让亿万农民与全国人民一道,在中国式现代化的征程上共享发展成果,共赴美好未来!(李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