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中心 > 要闻

我苏漫评丨公共服务,贵在关照“慢行者”

来源: 我苏客户端

2025-09-27 19:52:00

   

  漫画《公共服务如何不忘“慢行者”?》 

  看似平常的公交车,亦是城市文明的试金石。近日,有网友反映,重庆某地一名拄着拐杖、背着背篓的老人等公交车时,驾驶员没等老人上车就开了车。随后,重庆12345回应,驾驶员拒载老人的行为属实,相关部门已对其进行行政处罚,企业对其予以开除。

  生活中,不少人都经历过类似情况,但大多数应为司机的“无心之失”,可能是车辆启动在先、路人招手在后,司机顾着开车没注意,或碍于企业相关规定不便二次停车载客。此次事件则不同,根据网友曝光的视频,该趟公交车在进站停车前,老人及身边人就曾向司机致意,发出了“等一等”的请求,司机没有听见、看见老人的可能性极小,相关部门也在核实后称:拒载行为属实,且“性质比较恶劣”。

  尊老敬老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老龄化日益加深的今天,推动公共服务适老化已成为社会共识。为了更好地关照弱势群体、特殊群体,不少城市在公交服务方面的探索,展现出应有的温度与智慧。上海已累计开通敬老爱老公交线路140条,今年计划新增30条,部分示范线路已升级为无障碍低地板新能源车,配备升降装置和辅助设备,轮椅可以轻松上下。苏州的“银发就医专线”,车辆配备一键呼叫系统,实时接通专线调度中心,工作人员可提供就医流程咨询及站点停靠提醒。郑州公交则明确要求,对待老人要“多等一会儿”“多问一句”“多看一眼”,从“响应需求”转向“预判需求”。

  公共服务的温度,并非凭空而来,它需要制度弹性和人性化设计作为支撑,当标准流程遇到特殊需求时,是选择刻板执行还是灵活变通,恰恰衡量着服务的真实水平。这次事件虽为个案,却也似一面棱镜,折射出城市公共出行服务中仍存在的短板与裂缝。部分公交企业将准点率、载客量作为驾驶员考核的核心指标,却对包容性服务的培训视而不见;制度设计缺乏弹性,对老人携带的背篓、农货等生计物品,对拄拐、轮椅等代步工具,既无明确指引也无包容空间,让驾驶员陷入“管了怕违规、不管怕担责”的两难。这些系统性漏洞,才是拒载这类问题出现的深层根源。

  处理涉事司机,是对事件的及时回应,却不能成为解决问题的终点。要让公交车门真正向每一位老人敞开,需要多维度发力、补短板破难题。政策层面,应出台更具弹性的服务标准,明确特殊群体乘车的保障细则,避免“一刀切”式的规定;设施层面,要加快低地板公交、无障碍候车站台等硬件升级,让老人不仅“坐得上”,更能“坐得稳”;考核层面,需建立双重评价体系,对主动帮助老人、残疾人的驾驶员给予奖励,打破只罚不奖的单一导向;意识层面,要通过常态化培训让尊老服务成为驾驶员的自觉,让等一等老人从例外变成城市公共交通的常态。 

  事件中拄拐背篓的老人,大概率是农村居民进城办事或售卖农产品。数据显示,我国农村老年人占比超 60%,可农村公交的适老化程度却远低于城市。部分农村线路班次稀少、站点偏远,老人需步行几公里才能乘车;有些车辆无扶手、无语音报站,老人稍不留意就会坐过站;更有驾驶员对携带农货的老人存在偏见,变相“劝退”。城市的敬老专线得点赞,但农村老人的出行需求更不应被遗忘。推动适老化,需加大农村公交投入,配备适合农村老人需求的车辆与服务,让农村老人也能享受到“等一等、帮一把”的温暖。

  每个人都会经历衰老,都会面临行动不便、反应变慢的一天,为老人争取体面出行的权利,正是在守护自己未来的生活质量,让“老有所依、行有所便”成为文明社会的主旋律。 

  来源|小苏“画”事工作室 

  统筹|周安琪 

  文稿|童婷婷 

  手绘|唐诗韵 

  (江苏广电总台我苏客户端原创,转载拒绝任何形式删改,保留追究法律责任的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