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中心 > 要闻

青春华章丨荔枝网评:水韵江苏正青春,治水兴邦万象新

来源: 荔枝新闻

2025-10-04 20:34:00

  特约评论员/李红军

  长江奔腾穿城过,秦淮婉转润金陵。9月22日,2025“把青春华章写在祖国大地上”网络主题采访采风活动首站落户南京。这座襟江带湖的六朝古都,既是水与城共生的千年史诗,更是江苏水利高质量发展的鲜活注脚。今年恰逢河海大学建校110周年,学府薪火与江城脉动同频共振,向世人展现着治水兴邦的时代新篇。

   

  城水相通,共生共融,南京的城脉始终与水脉交织共生。从东吴建都时对秦淮河的疏浚利用,到明代筑城形成“城河一体”的独特格局,这座城市从未停止与水和谐共生的探索。秦淮河畔的桨声灯影里,藏着市井烟火的传承;玄武湖的烟波浩渺中,映照着生态治理的成效;长江岸线的绿意延伸间,彰显着发展理念的升级。如今,南京通过现代化治理让千年水道焕发新生,成为江苏“依水而生、缘水而兴”的生动范本。秦淮河畔,水清岸绿间白鹭翩跹的景致,正是这座古城水生态改善的直观见证。

  水乡江苏的治水实践,始终以系统架构为纲,走出一条安全与生态并重的高质量发展之路。其核心架构立足“防、治、管”全链条,以“五大体系”“八项机制”筑牢水安全防线,以河湖长制激活治理效能。在风险防控端,江苏通过工程、调度、监测等体系建设夯实基础,2024年完成水利重点投资232亿元,新建数千处水文监测站点,实现雨水情全域覆盖,成功抵御多轮强降雨与台风侵袭。在生态修复端,构建“两进三出”太湖引排格局,累计清淤5500万立方米,同步推进洪泽湖退圩还湖与长江岸线修复。治理效能更赖机制创新:“3+6+8”防汛责任体系实现协同联动,农村河道“五位一体”管护模式覆盖4.14万公里生态河道。从大江大湖到田间沟渠,江苏以架构之力破解水难题,为水乡安澜写下生动注脚。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水韵江苏”美美与共。从南京的治水实践放眼整个江苏,十三座城市如明珠般镶嵌在水网之上,各具水韵特色。镇江句容通过三十年系统治理,让句容河从“脾气暴躁”的水患之源变为守护30万群众的“母亲河”,赤山湖更入选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候选名单,成为“活态水利博物馆”;苏州推进吴淞江整治工程,以61.7公里河道拓浚打造“水安全、水生态、水经济、水生活”四位一体的幸福廊道,将太湖流域防洪标准提升至百年一遇;扬州的漕运码头、泰州的凤城河灯影、南通的江海气息,共同勾勒出“水韵江苏”的鲜活图景。这些实践印证着江苏从“治水防患”到“亲水兴城”的深刻转型。

  水利兴则邦兴,青春志则国强。此次主题采访采风活动在南京启航,既是对千年治水智慧的回望,更是对青春力量的礼赞。河海大学的实验室里,年轻科研者为水权交易机制优化反复推演,延续着“治水兴邦”的初心;句容的鱼鳞坝前,基层水利人守护着从“水患”到“水惠”的蜕变成果;吴淞江工地上,建设者们用汗水筑牢长三角水安全屏障。这些身影共同诠释着“把青春华章写在祖国大地上”的深刻内涵。

  水韵江苏正青春,治水兴邦万象新。长江潮涌处,风华正茂时。水乃生命之源,万物生长之基。水润万物,泽被江苏。江苏的治水实践,是江苏水利高质量发展的缩影;河海大学的百年坚守,是中国水利事业进步的见证;江苏十三市的水韵华章,是新时代人水和谐的生动写照。当六朝古都的历史底蕴遇上治水兴邦的青春力量,当传统智慧融合现代技术,我们期待江苏在水脉滋养中续写更多发展奇迹,让青春之花在治水兴水的征程上热烈绽放。(李红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