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工学院承办首届中国人文学科年度发展大会“清史与江南史研究前沿”学术活动
来源: 紫牛新闻
2025-05-20 13:17:00
5月18日下午,首届中国人文学科年度发展大会“清史与江南史研究前沿”研讨会在苏州工学院中国清史南方研究院举办。来自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大学、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南京大学、中山大学、苏州大学等7家国内清史研究重镇的12位专家,围绕清代政治制度、江南社会经济、思想文化传承、数字清史等议题展开深度研讨。中国人民大学讲师、中国清史南方研究院副院长赵逸才,苏州工学院人文社科处处长、中国清史南方研究院常务副院长马军伟分别主持“清史研究前沿”和“江南史研究前沿”,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院长、清史研究所所长、中国清史南方研究院院长胡恒进行了会议总结。
苏州工学院党委副书记李俊峰致辞指出,这是苏州工学院更名后举办的第一个文科类的重大会议,要建设一所具有人文底蕴的工业大学离不开人文社科的发展建设,期待清史研究、江南史研究与地方文化建设相结合,未来能够取得更多成绩。
在会议“清史研究前沿”研讨阶段,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中国史学科评议组成员、中国人民大学明德书院院长黄兴涛教授从概念史视野,探讨了晚清中学西学之争问题,并特别观察到近代江南知识分子在自然科学领域的家族传承与独特贡献。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中国史学科评议组成员、厦门大学历史文化与遗产学院王日根教授从清代江南乡宦的基层秩序切入,通过7个生动案例展现了清代江南宗族社会与基层治理的多元面相。中山大学历史学系(珠海)主任吴滔教授指出,常熟拥有丰富的古籍和地方文献资源,是清史研究的学术富矿,并简要介绍了中山大学明清研究的学术积累和发展方向。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院长、清史研究所所长、中国清史南方研究院院长胡恒教授指出AI时代的清史研究大有可为,以中国人民大学数字清史实验室的研究实践和发展愿景为基础,阐释了数字人文技术为深化清史研究提供了新机遇。苏州大学社会学院王晗教授通过清末贻谷放垦与毛乌素沙地环境变迁的案例,提出清代环境史与社会史研究均关注人地关系命题,展现了清史研究的综合性和交叉性。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长聘副教授孙明以翁同龢家族为例,指出勾勒复原江南人物群体、文化世族以及人际关系网络是介入地域社会研究的有效路径。
在会议“江南史研究前沿”研讨阶段,复旦大学历史学系冯贤亮教授基于明清江南市镇网络的研究经验思考了江南国家化与区域发展过程,指出江南研究始终是清史研究的前沿方向,并将持续展现出旺盛生命力。苏州大学社会学院院长黄鸿山教授从社会福利史角度,考察了清代江南慈善组织的运作机制,并介绍了苏州大学深耕江南史研究的学术传统。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院历史系蒋勤教授回顾了戴逸先生与上海交通大学的渊源,从量化史学、民间文书释读与整理、科举社会史、社会流动与治理等多维视角,指出立足常熟的江南研究大有开拓空间。复旦大学历史学系周健副教授透过清代漕运与江南社会,反思了漕弊与晚清漕运的变革重构,从而观照清代赋税财政与国家统治的重大问题。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院历史系赵思渊教授提出既要关注区域社会,又要观察时代变局下地方与北京的关联,由此引发从常熟看清史、从全球史视野看江南模式独特性的思考。南京大学历史学院罗晓翔教授根据自身研究经验,探讨了在史料细读和田野调查过程中发现历史本真以及进一步激活清代江南社会史研究潜力的重要意义。
胡恒结合清史本身的研究需求、常熟本地的特点和苏州工学院未来的发展,提出清史南方研究院的功能和战略方向:一是要做江南研究的交流平台。从常熟出发,可以观照到清史研究的基本问题,需要周边各大院校给予更多支持。二是在江南史研究上,拓宽研究方法,构建数字化平台和数据库,秉持高水平、开放、协同的理念,促进交流合作,活跃研讨氛围,联合地方政府、媒体、高校的力量,共享共建,实现清史南方研究院发展壮大的美好愿景。
此次专题研讨会是中国清史南方研究院承办的重大学术活动,也是苏州工学院战略发展研讨会的一项重要学术活动。本次活动群贤毕至,既有资深学者引领,亦有思想新锐对话,充分展现了清史和江南史研究的凝聚力与活力。会议形成了诸多学术共识,研究既强调江南经验的本土特性,也重视江南在18-19世纪全球网络中的节点地位,同时关注清史问题意识与新技术工具的深度结合。与会专家通过扎实的史料梳理和前沿的方法探索,提出若干清史与江南史研究的学术深化路径,彰显了人文学科回应时代命题不可替代的能力。
据悉,以“人文学科与文化强国建设:新时代的使命与责任”为主题的首届中国人文学科年度发展大会17日在苏州举行。大会由中国人民大学和苏州大学联合主办,苏州工学院中国清史南方研究院承办“清史与江南史研究前沿”分会场。大会以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体系为使命,邀请文、史、哲、艺等学科专家学者,通过理论研讨、成果发布等形式,重点破解传统文化现代转化、数字人文生态构建、全球文明互鉴等前沿命题,为人文学科回应时代需求提供系统性解决方案,助力文化强国建设。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顾秋萍 通讯员 薛方媛 徐娇娇
校对 石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