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子晚报网
首页 > 新闻中心 > 扬眼视频

死亡率超80%!脑脓肿破裂患者命悬一线,医护团队紧急手术上演“生死时速”

来源: 紫牛新闻

2025-05-21 18:04:00

“真的太感谢医护人员了,是他们把我从鬼门关拉了回来!”近日,记者在江苏省省级机关医院的病房内,见到了刚完成颅骨修补手术不久的张先生(化名)。去年,他因持续高烧,病情在短短几天内急剧恶化,很快陷入意识模糊的状态。入院后,他被确诊为脑脓肿破裂入脑室,这种病症死亡率超过80%,情况十分危急。好在神经外科专家团队反应迅速,紧急为他进行了去骨瓣减压和引流手术,成功将他从死亡边缘救了回来。这场生命奇迹的背后,是医护团队与死神争分夺秒的较量。

张先生(化名)即将康复出院

患者脑脓肿破裂入脑室

“一只脚踏进鬼门关”

时间回溯到去年4月,在机械装配岗位工作的张先生连续几天出现了头晕、浑身乏力的症状。长期的高强度工作让他误以为只是身体比较疲惫,简单休息便能好转。然而,一场危机正悄悄向他逼近,短短几天后张先生开始持续高烧,意识也逐渐模糊,病情急剧恶化。

那天深夜,察觉到情况不对,张先生的妹妹紧急将他送往江苏省省级机关医院。神经外科副主任医师洪成回忆,张先生入院时,高热、头痛、频繁呕吐的症状十分明显,结合CT和核磁共振检查结果显示为脑脓肿破裂入脑室。

“单纯脑脓肿的死亡率约为10%,而脑脓肿破裂入脑室的死亡率高达80%以上,是死亡率极高的疾病。”洪成告诉记者,面对如此凶险的情况,团队迅速采取经验性用药。但病情的发展远超预期,数小时后,张先生出现脑疝表现,右侧瞳孔散大,陷入深度昏迷,体温接近40℃。“脑疝是神经外科最凶险的疾病之一,一旦出现,病人就如同‘一只脚踏进鬼门关’, 脑疝会导致脑干,也就是人的生命中枢受到严重挤压,稍有耽误,就可能导致患者死亡。”

关键时刻,团队当机立断,立即将张先生送入手术室,进行去骨瓣减压和引流手术。洪成介绍,治疗脑脓肿导致脑疝的关键在于两个方面:一是降低颅内压,二是确保引流通畅。“这两者缺少任何一项,病人都难以救治成功。”他说道。

术后,张先生的病情一度有所缓解,并在ICU接受治疗。然而,新的危机接踵而至,数小时后,由于引流管被过于浓稠的脓液堵塞,病情再次迅速恶化。检查显示,张先生脑脓肿细胞数高达13000多,这是一个极其危险的信号,通常细胞数超过1万,预后情况都很差。“我们及时对堵塞的引流管进行冲洗,让它恢复通畅,患者的病情才再次得到缓解。”

脓肿清除后经颅骨修补

重症患者重获健康

洪成为张先生(化姓)检查伤口


“我儿子当时的情况特别危险,真是多亏了医护人员救了他的命。”张先生的父亲老张满怀感激地说,“医生和护士都特别尽心,一小时来病房看几趟。”回忆起当时的场景,老张一边向记者讲述,一边不住地夸赞医护人员。

张先生住院期间,医疗团队反复调整抗菌素和脱水剂等治疗方案,密切观察张先生的病情变化。经过不懈努力,他的病情逐步好转。

如今,距离发病已过去一年多时间。复查结果显示,张先生已完全恢复正常,神志清醒,生活能够自理,思维能力和四肢活动能力与常人无异。此次来院,医疗团队为他进行了颅骨修补手术。“我现在感觉特别好,头也不晕了,人也有劲了,还长胖了好多。”张先生告诉记者。

洪成表示,从张先生目前的各项检查结果来看,包括抽血化验、CT和核磁共振等,指标均正常。手术后的脓肿病灶已完全消失,颅骨修复后脑部形态也恢复正常。“他的预后情况非常乐观,再休养一段时间,重返正常工作和生活应该没有问题。”

面部危险三角区勿挤压

预防脑脓肿从细节做起

脑脓肿是一种严重的颅内感染性疾病,由化脓性细菌侵入脑组织引起,病情常常进展迅速。其形成原因多样,最常见的为耳源性,如中耳炎,以及外伤导致的头皮和颅骨感染,特别是硬脑膜破裂的感染。“虽然没有发现明确感染途径,但可以确定的是,张先生的病情非常严重,脑脓肿范围较大,并且已经破入脑室,确实非常凶险。”洪成告诉记者。

“脑脓肿虽然本身不会直接引发脑疝,但会导致严重的脑水肿,进而引起脑疝。”正常情况下,大脑每天产生400-500毫升脑脊液,大部分需通过循环系统排出,而脑脓肿形成后,脓液会堵塞脑脊液循环通道,导致脑脊液积聚,形成脑水肿,引发恶性颅高压,对患者生命构成严重威胁。

此外,脑脓肿引发的高烧严重且难以控制,患者体温常超过39℃,与普通发热不同,这种高烧很难自行消退,即便使用退烧药或简单治疗也往往收效甚微,需要经过有效的专业治疗和相应措施才能控制。除高烧外,脑脓肿患者还会出现头痛伴呕吐等典型的颅高压症状。

洪成提醒,为了预防脑脓肿,我们平时应当注意面部危险三角区域的皮肤感染,切勿触碰和挤压,否则可能导致颅内感染。此外,中耳炎患者应及时治疗,防止感染蔓延至大脑。如果出现高烧、头痛、呕吐等颅压增高的症状,必须立即就医,切不可在家中硬扛。

通讯员:穆婷婷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万惠娟


校对 陶善工

扬子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