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子晚报网
首页 > 新闻中心 > 扬眼视频

扬眼纪实|钢铁“雕刻师”

来源: 紫牛新闻

2025-05-22 15:15:00

在坚硬冰冷的钢铁世界里,一块块粗糙的钢铁被张永洁“雕刻”成亮丽的“艺术品”,奔向世界各地。张永洁,常州宝菱重工机械有限公司技能专家。他从一名普通的技校生成长为宝菱重工数控加工技术攻关领头人,攻克了生产中的种种难题,成为“全国劳动模范”,获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江苏省首批首席技师等荣誉。

优等生选择上技校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大学生可谓凤毛麟角,在老师、同学和父母的眼里,凭着张永洁优异的成绩,只要读完高中,考大学不成问题。但是,张永洁却选择上技校!这让对他寄予厚望的亲朋好友大跌眼镜!

“到技校学习,学历还不如高中文凭,即使参加了工作,就意味着一辈子都是工人身份,能有什么出息?”

“放着大好前程不要,却偏偏走下坡路,脑子有问题啊?”

张永洁何尝不想到高等学府深造呢?他跟无数学生一样有着美好的梦想。但两个哥哥先后考入大学,他不想再给家里增添经济负担。

张永洁的父亲原是一名军人,从部队退役后,在一家企业工作,家中收入微薄,已支撑起两个大学生的学业,若再添一个,实在是力不从心。

张永洁安慰着父母:“我报考的这所技校属于定向培训,毕业后,能直接参加工作,两个哥哥大学毕业后,迟早也要找工作,我们属于殊途同归啊。”

知儿莫过母,母亲看着儿子日益成熟的脸庞,心中涌动着难以名状的情感,她深知小儿子是多么的体贴懂事!

张永洁去技校报到的前夜,父亲语重心长地对他说:“无论你在学校还是走上工作岗位,都要本本分分做人,踏踏实实做事,自然有好事能找到你。”

三年的技校学习中,他如饥似渴地学习机械原理、镗铣等专业知识。1995年1月,他以优异成绩提前半年毕业,和40多名学员直接分配到常州冶金机械厂(现常州菱重工机械有限公司)。因张永洁成绩突出,被分配到公司最大的数显龙门铣床任操作工。

师傅来了个“下马威”

张永洁对未来充满着美好的憧憬,不料,上班第一天,当他站在那台重达80吨的庞大工业设备前,身材魁梧、身高1.83米的师傅给了他一个“下马威”。

那天,师傅仔细打量着眼前的张永洁,体重仅83斤,身高不足1.7米。师傅面无表情、嗓音洪亮地问张永洁:“这里的工作强度很大,拼的是体力活,你再看这么高大的设备,你能撑得住吗?”

张永洁深吸一口气,眼神坚定地说:“没问题,我有信心胜任这个岗位,一定能做到最好。”

随后,师傅指着工作台角落里的一把扫帚,说:“如果你一个月内只用这一把扫帚清理钢屑,我就教你上台操作。”

“放心吧,我不会让您失望的。”

然而,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原来,铣床加工零件结束后,满地的钢铁屑温度高达700多度,炽热发烫,人靠近它,立刻有一种置身烤炉的感觉,浑身都冒汗。若用扫帚清扫沾有机油的钢屑,瞬间,散发的余热很快能把扫帚烤焦,据说,有的学徒工一个月三把扫帚也不够用,他们无法忍受这种环境,只得转岗。

第一天的工作结束后,张永洁望着满地散发着炽热气息的钢屑,心中暗自思量:绝不能因困难而退缩!这时,他看到扫帚旁还有铁锹,于是,灵机一动,戴着帆布手套,抓起铁锹将散乱的、带着高温的钢屑铲成一堆,再装进小推车里,倒进指定区域。那天,他连续推了三车,汗水早已浸湿了衣衫,直至那些残渣碎屑的温度渐渐消散,他才拿起扫帚,迅速地将工作台周围打扫干净。为此,他还总结出“铲、刮、掸三步走”扫地心诀,为自己的做法感到快乐无比。

一天、 二天、三天过去了,张永洁每天都能及时将钢屑清理干净,师傅却不教他学技术,更不让他上机台学操作,他感觉很委屈也很失落。张永洁的父亲在得知事情的来龙去脉后,语重心长地安慰他:“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师傅这是在考验你的意志是否坚定,你只需尽心尽力做好眼前的事情,其余的自有上天安排。”

一个月后,师傅看到张永洁手中的扫帚几近完好如初,露出了笑脸,真正接纳了这位看似瘦弱却善于动脑子的好徒弟。

从此,张永洁与钢铁结缘,那一年,他仅21岁。

机遇总是青睐有准备的人!一年后,因宝菱重工作为国内领先的重型机械制造商,面临着传统加工技术的瓶颈,急需通过技术创新提升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公司将选派两名员工赴日本三菱重工广岛制作所学习数控加工技术。

1996年9月,张永洁和同事赴日本广岛学习。张永洁发现日本人工作很严谨,严格按照规范操作,每一个步骤都认真对待,哪怕一颗小小的螺丝也不放过。尤其,初次邂逅数控机械加工技术,张永洁不禁为之惊叹。数控龙门铣床以其高精度的铣、钻、镗等操作特性,令他在加工零件时体验到了前所未有的高效。这项技术相较于中国的数显铣床,足足领先了三十多年。

张永洁意识到,这是全新的领域,更是一次巨大的挑战,面对复杂的数据编程、机械加工原理和密密麻麻的电子元件,他迎难而上,暗下决心:一定把先进的数控技术学到手。

三个月后,张永洁学成归国,此次学习如同“脱胎换骨”,他制定了新的操作规范章程,纠正了过去工作时的不良操作习惯。

炽热的钢铁情怀

走进足有十层楼高的厂房里,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两架高达20多米的巨型天车,它们傲然矗立,四条如臂膀般粗壮的钢绳紧紧吊着重达100多吨的冶金装备核心零件——轧机牌坊,缓缓向机加工平台移动。厂房的另一侧摆放着五个待加工的100多吨的冶金装备核心零件轧机牌坊,有10多名工人正在忙碌着。

此刻,切削工件的“嘶嘶”声和电机运转的“嗡嗡”声交织在一起,在张永洁看来,这种声音是数控龙门铣床独特的工作“交响曲”。张永洁高兴地指着那台高大的铣床说:“这是大型数控龙门铣床,正在加工高精度零件,它是我们厂的‘宝贝’,多次完成国内外客户的订单,为公司立下了汗马功劳。”

2002年,常州冶金机械厂购进第一台4.5m×20m的大型数控龙门铣床,被当时安装设备的俄罗斯专家称为“魔鬼系统”,这台俄罗斯数控龙门铣是全厂最大、最关键、也是最先进的设备,张永洁被任命为首任数控铣床机长。

张永洁仅用两个月的时间,就掌握了数控铣床设备的操作,同时,他在借鉴国外先进加工技术的基础上,尝试着对机床数控系统功能进行完善,解决了一个个机械加工难题。

自2003年以来,数控龙门铣采用“张氏操作法”加工的80吨以上大型轧机牌坊,已接近500多片,实现产值1.3亿元,效益超过4500万元。

张永洁自豪地跟我说:“如今,我们和日本的数控技术差距越来越小了,在纯加工领域,虽然我们在某些方面与日本仍存在3至5年的差距,但在加工轧机牌坊的效率上,我们已超越日本三菱本土水平。”

用数控机床加工零部件,最关键的是快速找准定位以及选择合适的刀具。一次,张永洁接到一家大型企业制造工件的任务,客户对零件精度要求极高,误差必须控制在极其微小的范围内,这要求使用精密型数控铣床,其定位精度和重复定位精度必须达到或超过国家标准。张永洁多次观察,发现在特定的加工阶段,材料的微小变形是导致精度误差的一个重要因素。于是,张永洁巧妙地调整了加工流程,分步实施,频繁测量,同时,他独创的“三点找正法”与“十秒确认法”犹如神助,精准捕捉并修正每一处潜在的形变,他全神贯注地监视着最关键的加工环节,任何微小的变动都逃不过他的“火眼金睛”。

让他记忆犹新的是,那年,接到加工江南轧机牌坊的任务后,根据设备特点,用自己多年积累的经验,将整个工艺分割细化,规定了每班的工作量,动员三个班次的全体人员开展劳动竞赛,每天填报实际完成工作量。最终在十天内完成了两片八十吨大牌坊的精加工任务,创造了国内大型轧机牌坊加工时间的最短纪录,客户对他们赞叹不已,称他们真是“神速”。

数控专利助企创辉煌

那么,张永洁是否遭遇过挫折呢?

张永洁坦然一笑,说:“世界上没有天才,只有超越100%的努力,最初,我在搞技术革新发明的时候,并不是一帆风顺,加班加点早已成为家常便饭,每一次失败都是我向成功迈进的阶梯,正是凭借着不懈的摸索与努力,我才取得了这些来之不易的成果。就连申请发明专利,也是在我遭受刺激后,才有了专利意识的。”

在我的追问下,他讲起了那段往事:“当初,我搞的那些发明,只是为了提高工作效率,从来没想过申请专利。记得2007年的一天,一位客户来我们厂参观,我在现场给他们讲解加工零件的过程,其中一个环节是,用一根钢丝绳挂着秤砣,让它自然下垂,能测量出设备装置上下之间的垂直度。我巧妙地借鉴了建筑工人吊垂线测量垂直度的智慧,将其应用于工作中,实践证明这一方法非常实用。没想到,他们回去后,很快申报了两个专利,一是测量垂直度方法的专利,二是钢丝跟内径千分尺加秤砣这套装置,申报了实用新型专利。”

我不解地问:“这是你们最早的发明,如果到相关部门申诉,事情能否有转机?”

张永洁无奈地说:“我曾就此事进行过咨询,遗憾的是,法律的天平只倾向于第一发明人,一旦专利被申报,便归属于申报者。”

不过,他话锋一转,开心地告诉我:“有时候,坏事也能变成好事。虽然那件事曾让我备受打击,但却激发了我申报专利的意识。后来,我把2003年以来的多项发明做了总结,都成功申报了专利。”

张永洁谈及这些往事,如数家珍地向我介绍起他自主研发的创新技术:“比较突出的实例有:发明了‘三点找正法’‘十秒确认法’,‘重型工件平移装置’‘轧机类重型零件消除弯曲变形的方法’‘轧机类重型零件消除扭曲变形的方法’获国家发明专利授权;‘机械加工红外线直线找正器’获国家实用新型专利授权;‘内螺纹数控铣削自动程序编程软件’获得中华人民共和国计算机软件著作权登记证书。以上技术在公司内广泛运用于生产,每年为企业节约成本超300万元,增强了企业的市场竞争力。这期间,我还撰写了《对轧机类牌坊的加工分析》《大直径内螺纹数控铣削编程研讨》等数篇论文。”

一项项专利如喷泉般从张永洁的脑子里不断“涌”出,让公司的机械加工技术达到了新的高度,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一时间,他在行业内声名鹊起。从此,张永洁的名字与江苏省科学技术奖紧紧相连,成为业内当之无愧知名的技能大师。

仇秀莉

扬子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