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中心 > 扬眼视频

文旅马上说丨聊聊“黄金周”之②美食“踩雷”,被异化的地方味道

来源: 紫牛新闻

2025-10-04 10:55:00

国庆黄金周接近半程,国内游客数量再创新高,然而我身边几位从事餐饮业的南京本地朋友却高兴不起来,人流量确实变多了,可“差评”也跟着多了起来,不少本地人爱吃的美食,比如烧鸭干丝、小笼包、糖芋苗、糖炒栗子,在某书、某音等平台上频频遭遇“攻击”,“难吃”“踩雷”“下次不来了”,这与本地人的感受形成强烈反差,甚至在网上引发了骂战。

是这些美食真的不再美味可口了?还是游客们的口味提档升级了?这场“骂战”会终结吗?

还是先来看看游客们的说法吧,在出发旅游之前,游客对于目的地美食的印象,就比如说南京吧,大多依赖于某书、某音、某点评,而这些平台依据网红效应,容易形成“信息茧房”,大家一窝蜂地打卡某一家门店,如科巷、福园街、夫子庙,那么平台推荐给你的可能都是源于营销推广的“照骗”,或是精心修饰的博主探店,这与本地人的真实体验相去甚远。

再者,游客们大多抱着“朝圣”般的较高期待去体验美食,期望来一场“不虚此行”的美食之旅,俗话说“期望越高,失望越快”,过高的期待反而容易落空,甚至是一点点不如意,比如排队的时间太久、用餐环境嘈杂,这样的负面情绪往往都会被放大,会被视为“踩雷”,继而影响整个旅程的心情,在网上感叹一句“再也不来了”也就不足为奇了。

其实在我看来,所谓美食“踩雷”最大的原因还得归根于饮食文化的差异,你想想,一个习惯浓油赤酱的山东人去广东吃清淡的粤菜,觉得“寡淡”自然而然;一个从小吃遍天下辣椒无敌手的贵州人,来南京品尝甜卤烤鸭,恐怕也会难以下咽。而本地人就不同了,几十年本地饮食文化的熏陶,他们的评价体系是建立在本地风味之上的,“正宗”的美食在外地游客看来“难以接受”,是口味异化的结果,正所谓“汝之蜜糖,彼之砒霜”是也。

那么,这场关于美食的“骂战”会终结吗?或者说有必要终结吗?其实答案也很简单,在当下“流量为王”的时代,有人说“黑红也是红”,你看前段时间的西贝预制菜风波,影响它的生意了吗?“苏超”联赛前几轮常州一直没进球,自嘲“笔划”都丢光了,“常州”输成了“丨州”,对当地文旅来说,甚至还有点小开心,在网络上骂得越凶,或许反而会激起大众的好奇心。

当然,这里的“骂”并非真的破口大骂,而是引起争议和关注,尤其是美食,众口难调,有关注才有流量,有流量了还怕他来了不消费吗?所以敞开胸怀吧,让这样的“踩雷”越多越好。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马祚波

视频 马祚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