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杂谈 | 从“掏鸟蛋”到烟花秀,生态教育应以何为界?
来源: 紫牛新闻
2025-09-24 19:29:00
近期,华南植物园为青少年准备的国庆假期“掏鸟蛋”体验课程引发争议。这场以自然教育为名的活动,与近期以艺术为名的喜马拉雅烟花秀,看似风马牛不相及,却都指向同一个严肃的话题:大众生态环保观念的养成需要数十年不懈努力,而摧毁可能就在一瞬间,这不禁让人思考,当下我们在向下一代传递生态保护理念时应该以何为界?
“小时候爬过树吗?现在家里的小朋友爬过树吗?爬树摘果、掏鸟窝等等,现代的孩子无法想象!”华南植物园“青少年现代攀树”独立营活动预告中的这句话,触发了很多人的童年记忆。正是这种怀旧情感,让部分家长为这一“创意”叫好。
然而,时代在变,生态教育理念也在转型。过去,我们将“亲手接触”视为激发自然兴趣的捷径。如今,现代教育倡导从“征服自然”转向“敬畏生命”,从“单向索取”转向“双向守护”,让人与自然、与野生动物和谐共处。
更何况随意掏鸟蛋,可能会违法。此前就有过多起因掏鸟蛋而被罚款甚至被刑拘的案例,当事人后悔表示“原本只是好奇好玩”,而这正反映出公众对相关法规的认知空白。根据我国法律规定,野生动物及其制品(包括卵、蛋)均受法律保护,若涉及重点保护物种,甚至可能构成刑事犯罪。所以,即便如华南植物园所述使用的是人工鸟巢,但这种课程设计本身也在传递一个危险的信号:鸟蛋可掏,鸟巢可扰。截至目前,该植物园已将相关推文删除,该课程也已取消。
此外,“掏鸟蛋”引发热议的背后,是热门的“自然教育”赛道。相关研学项目层出不穷,然而这些项目往往噱头先行,却鲜少说明是否有生态专家参与设计、是否经过严格的生态评估。当这变成一门纯粹生意时,“是否吸引人”往往压倒“是否科学正确”,生态伦理的底线容易被突破,对于正在形成生态观的孩子们来说,可能会产生误导。
从三十年前公园里随处可见摘花捕鸟,到今天一草一木都有人关心,社会生态保护意识发生了深刻变化。这种转变来之不易,需要大家共同珍惜和守护。植物园、博物馆、知名艺术家等具有符号意义的公共机构或个人,其行为的示范效应远大于普通人。他们的一次欠考虑行为,有可能会引发公众对整个生态教育领域的质疑,因此相关设计应当慎之又慎。
那么,回到问题本身,这个时代应如何进行生态教育呢?“不打扰”,应是核心理念之一。观察树上真实的鸟巢与亲手掏取鸟蛋,前者教会的是尊重生命自然状态,后者传递的却是以人类为中心的粗暴干预。很多生态保护大V都科普过,在野外发现鸟巢应保持距离,切莫因好奇擅自掏取鸟蛋、破坏鸟巢。也有一些科普单位在创新探索,像上海自然博物馆就推出了VR体验项目,借助元宇宙来“亲近”长须鲸等。
“掏鸟蛋”课程已经取消,但相关的讨论和思考不应止步。从蔡国强的喜马拉雅烟花秀到今天的课程风波,社会对生态干预敏感度的提高,本身就是生态环保意识提升的表现。当下我们带领孩子探索自然,不仅是教会孩子认识多少个物种,更在于培养其对大自然的敬畏之心,教会他们如何与自然和谐相处。
或许,生态教育最珍贵的“第一课”,就是学会“不打扰”的智慧——用保持距离的观察代替亲手干预,用静观其美的心态替代征服自然的冲动。这种克制,是对大自然最大的敬畏,也是我们守护共同生态家园的起点。
文|视频 实习生 雍茜如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孔小平
校对 胡妍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