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新型文旅探索类综艺不断呈现,就文博类而言,在《国家宝藏》、《我在故宫修文物》、《上新了·故宫》等开掘故宫文化IP综艺之后,近年来引发国潮的敦煌文化,也成为综艺聚焦对象。最近,豆瓣评分8.4分原创全景式人文探索节目《登场了!敦煌》就以“每个中国人,都要来一次敦煌”“洗脑”网友,以年轻人感兴趣的视角切入,为其“粉”上博大精深的敦煌文化做出尝试。
你知道吗?
敦煌壁画里居然有十二星座!
一直以来,敦煌文化都被誉为“东方世界的艺术博物馆”,它不仅保存了公元4世纪到10世纪的735个洞窟,还作为古丝绸之路的支撑点,成为世界四大文明长期交流融汇的结晶,展示了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
节目中,汪涵领衔的探索团及飞行嘉宾通过结识拜访各种“敦煌人”,敦煌文化相关专家学者,探寻敦煌莫高窟壁画中隐藏的秘密,寻觅遗落在各处与故敦煌相关的痕迹,逐步了解敦煌的前世今生。
比如,总面积200平方米的莫高窟61号曹大王窟,是莫高窟最负盛名的覆斗型洞窟,历来备受学者关注。尤其是主室西壁通壁绘制的巨幅五台山图,为我国建筑史、艺术史、佛教史和当时的服饰习尚等方面填补了很多空白,史料价值和艺术价值极高。画面上展现了各种生动详实的生活场景,也不乏当时人们的运动游艺场面。
说到壁画中的游艺部分,有意思的是,仔细放大壁画后发现,中国古代就有星座!细微处可见天蝎宫、天秤宫、双女宫、巨蟹宫,白羊宫,摩羯宫,这一景象惊呆了大家,网友纷纷感叹,涨知识了!据敦煌研究院文化弘扬部一级讲解员边磊介绍,“其实在我们的学术范围内称之为黄道十二宫,它是一个天文概念,来自于古巴比伦文化,但和今天的十二星座本身的源头性问题是一样。”
采访中,总制片人何冀兵也告诉扬子晚报记者,从壁画绘制的十二星座来看,东西方文化的交融比我们想象得更早,更紧密。“黄道十二宫”概念从希腊传入印度,6世纪随佛经进入中国。目前见到的关于黄道十二宫汉译名最早的文献是《大方等日藏经》,这是隋开皇初年天竺法师那连提耶舍从梵文翻译的。当时译文跟现在的星座名字并不相同,到明清时期,黄道十二宫的译名基本稳定,除“阴阳”“双女”外,其他与现用名完全相同。直到康有为的《诸天讲》,才将“阴阳”“双女”分别译为“双子”“处女”,与现代所用名更为接近。
他们惊艳了时光!
走近纯粹的敦煌文化守护者
从节目立项到实地拍摄再到针对敦煌石窟的专业解读,敦煌文化研究专家们成了节目中的“硬核”助力天团,不仅为明星探索团和观众进行专业解惑,也将敦煌文化更好地传达给更多人。他们之中,有坚守敦煌35年只为能更久的留存敦煌壁画这一艺术瑰宝的娄婕、64年如一日修复被 “侵蚀”敦煌壁画的李云鹤、20年弹指一挥而过的治沙员邱飞,当然也有以敦煌飞天壁画底稿为基础开创敦煌舞艺术流派的舞蹈家高金荣等。
这也是敦煌研究院继与央视合作纪录片之后,首次与视频网站展开深度合作。之前大家知道敦煌研究院,是作为严肃的学术保护机构,但这次综艺让观众看到更多坚守在敦煌,默默付出的文化传承人、守护者,真切理解那句“我心归处是敦煌”。有网友感叹,“他们身上纯粹、简单、天真,令人感动,可能也只有这样的人,才能扎根敦煌,默默奉献多年,令人敬佩!” 80多岁还在教大家跳敦煌舞的高金荣老人,做手部动作展示,举手投足惊艳了时光。现场李浩源赞“神乎其技”,也有网友在弹幕感叹,“美人在骨不在皮!”后期还有樊锦诗等众多敦煌研究院专家亮相与观众交流。
打破小众圈层!
在年轻人心中种下有趣的文化种子
“有网友说,明星们怎么一进洞窟,老是发出‘哇’的声音,这真是一种真实的惊叹反应。敦煌的伟大和了不起,是宫廷剧所很少涉及的,这对观众来说,充满新鲜感。我们去实地看,走进敦煌的艺术宝库,才对敦煌有了真切的感知和鲜明的印象。” 专访中,总制片人何冀兵告诉扬子晚报记者,“做这档节目,希望为没有去过敦煌的人,降低敦煌的学术门槛。带着好奇,你也可以去感知到敦煌文化的了不起。通过飞天舞蹈、运动、音乐、潮流等有趣的切入点,这些既是敦煌的标志性符号,也从年轻人能够感知的维度,在他们心中种下种子。不仅有星座图,还有婴儿车,孩子穿背带裤,打高尔夫……拿网友的评价来说,那就是‘奇怪的知识又增加了!’”
他也表示,其实对综艺节目来说,最难的还在于综艺和文化的平衡感的把握,既要降低敦煌文化的门槛,它不是神秘不可接近的,也要让大家看过瘾。“文化节目不应该是小众圈层的狂欢,而应该感动更多人,从小众圈层拔身而出,放到更大的世界。看了我们节目,还想做更多探寻的观众,可以去看看相关纪录片。”
镜头下敦煌很美,几乎每一帧都可以用来做壁纸。其实,拍摄过程充满挑战。背后有两个拍摄小分队日夜不停拍摄。比如,以大漠景观为背景,鸽子在飞机前面飞过的场景就捕捉了许久;在月牙泉偶然闯入镜头的白色野狐狸,则给拍摄团队带来惊喜。11月30结束拍摄,夜间的敦煌气温已达零下十多度。拍摄地处偏僻,设备要提前从长沙连开几天几夜运到敦煌,拍摄完再开走。另外,为了更好的保护壁画和文物,节目组严格遵照文物保护相关规定,控制进窟人数,且灯光与摄像设备不进入洞窟拍摄,节目中所有洞窟内影像,均为复制窟内拍摄或数字扫描。
多说一句
文旅融合时代的文化综艺
当下,博物馆处在历史文化的知识输出口,站在文化传播“前店后厂”的最前面。在“墙”里面,是“板凳甘坐十年冷”的师法古器、潜心研究;在“墙”外面,是大众对文博的“喊渴声”、对文化的“探索欲”。如何让厚重的上下五千年的中华文明“举重若轻”,走进大家的日常生活,是很多科研工作者也在思考的问题。要清晰地描绘古今华夏族群的过往传承,“创新”成了关键词。
现象级综艺《国家宝藏》,就以“文化综艺+考古文博”的传播组合方式主动地“走出去”,作出打开局面的有力尝试。《登场了!敦煌》每期节目的最后都会打上这句,“每个中国人,都要来一次敦煌”!被网友称为“说出了自己的心声”。《上新了·故宫》《遇见天坛》《登场了!敦煌》等节目,创新了旅游类综艺的文化表达和思维模式。
从山水到文博,这种类型的综艺消减了以往明星综艺中过度娱乐化的问题,以综艺的外壳、文化的内核,最大化实现了对于文化IP的挖掘和释放,也促进了区域文化旅游与文娱产业的融合双赢。明星艺人能够催生粉丝体验欲求,激发兴趣,进而促使观众转变为游客。在文旅融合的大背景下,综艺真人秀以优质文化内容、高势能粉丝流量和多元营销手段赋能旅游产业,为文旅融合带来新思考。
可见的是,文化综艺已经对大家的生活产生润物细无声的影响力,《国家宝藏》播出后各地年轻人纷纷去博物馆“打卡”,对国宝如数家珍;《登场了!敦煌》的线下沉浸式展览吸引大家去体验……文化消费的火热,正在成为一种社会新风尚,成为大家生活的一部分。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张楠
校对 徐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