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才女张爱玲,晚年在《谈吃与画饼充饥》一文中动情地回忆道:“我母亲从前有亲戚带蛤蟆酥给她(其母有一亲属在扬州),总是非常高兴。”
张爱玲所提到的蛤蟆酥,亦称虾蟆酥,又叫方酥。初为圆形,后为长方形,面子上白芝麻仁密布,状似蛤蟆表皮。
时光倒回半个世纪前的一个秋天,江都同学送我两只蛤蟆酥。哇呜一咬,桌子上就落满了酥屑,芝麻屑,看看好可惜。于是乎,他传授了食之不二法门:“双手齐用,银牙轻碰;入口就碎,慢慢嚼动;沾牙则酥,舌尖化融;香茗随饮,品味个中。”嘿,一套一套的。蛤蟆酥,脆而酥,脆并不硬,酥却不软。妙在脆里伴酥,酥中显脆。里面层层相叠,薄如蝉翼。吃时,须一只手拿着它,另一只手窝着等在下巴下。咬,只能轻轻的,上下牙一碰。固然怕掉落星星点点,更重要的是完美口感酥脆体验。“色香味”,仅指视觉、嗅觉、味觉感受,而往往忽视听觉感受。蛤蟆酥恰恰提供了咀嚼酥脆的愉悦感。脆蓬蓬,酥嚓嚓的听觉体验,别具风味。
张爱玲担忧,蛤蟆酥“如果湮灭了,实在是可惜”。好在,江都第四批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中,列入了方酥制作技艺。在继承者的坚守下不断创新、改进,有了包括麻辣、桂花、香橙和椒盐等四种口味的蛤蟆酥。
我到食品厂看过,蛤蟆酥主料是小麦粉,配料有绵白糖或白砂糖、植物油、脱皮芝麻仁、香椽茶、食碱等。制作时,依据季节、天气特点,面肥该大该小,放碱该多该少,和面水温该高该低,水量该足该欠,全凭大师傅眼睛一瞥,心中有数,手上拿捏。包酥、撒芝麻,须人工小心操作,其它擀捻、折叠、分切、装盆等已自动化生产。一屉屉装满一车,近千只,直接推进电烤箱,上下受火,均而匀之。蛤蟆酥经过烘焙,碳水化合物和氨基酸在高温下发生反应,产生特殊的味道和香气。酥脆有加,诱惑人,蛤蟆酥这种声声入耳加大力度的刺激,抓住了人的麻筋,让听觉系统变得不那么容易“审美疲劳”。
蛤蟆酥,又叫“功夫酥”。做它,可考验手上功夫。
作者:冯兆明
摄影:工山飞月
来源:扬子晚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