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星 | 被误读的“芦柴花”
来源:扬子晚报
2020-12-28 12:08:44

看霍尊演唱《拔根芦柴花》。霍尊,嗓音似天籁,将这首江都民歌演绎得舒缓流淌,荡人心魄。伴舞女孩,俏皮甜美,头上装饰着芦花。背景的大屏幕上,也是芦花一片。这芦花的用意在配合歌词:“叫啊我这么里来,我啊就来了,拔根的芦柴花花。清香那个玫瑰玉兰花儿开。蝴蝶那个恋花,牵姐那个看呀,鸳鸯那个戏水要郎猜。小小的郎儿来,月下芙蓉牡丹花儿开了。”

作为土生土长的水乡人,欣赏这视听觉盛宴,觉得别扭:芦花开在深秋,而清香玉兰、蝴蝶恋花、芙蓉牡丹等等,将季节锁定在春末夏初。这首歌改编自邵伯栽秧号子。插秧季节,纵然有芦花,也是旧年的残留,惨不忍睹,拔了何用?显然,把“芦柴花花”理解成“芦花”,是误读。

水乡人对“芦柴”的定义是:废柴。形容房子破,说是“芦柴棚子”。我们这里有“芦柴壁子芦柴墙,芦柴把子当中梁”的俚语,意思是穷,房子是芦柴搭的,豆腐渣工程。芦苇中空,可以当墙,当中梁却够呛。汪曾祺小说《露水》里有这样一段:“他们的家是‘芦席棚子’。芦笆为墙,上糊湿泥。棚顶也以‘钢芦柴’为椽,上覆茅草。”汪老说的“钢芦柴”,可能是荻,类似芦柴,粗如细竹却质地坚硬。芦、荻、茅草三种材质建起来的房子,被称为“芦席棚子”,足见“芦柴”概念很广:泛指水边多年生草本植物。邵伯与高邮近在咫尺,也当如是。

水乡秧田多靠近河岸。夏初的河岸有什么可以传达情爱?答曰:白茅。

白茅自古作为爱情意像,与西方的玫瑰有得一拼。“野有死麕,白茅包之。有女怀春,吉士诱之。”诗出《诗经·召南》,写一场野外邂逅的纯真爱情:男子弄白茅捆一头死獐子,向女子求婚。先秦时代,白茅作为高洁、通神的圣物,常用来做天子诸侯祭祀之礼的道具。流传到民间,白茅成了奢侈品,人人效仿,用来包装礼品,以示诚意满满,像结婚戒指用锦盒装了一样。

诗经里另一首《静女》,写青年男女在郊外约会,定情物是白茅:“自牧归荑,洵美且异。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荑,是白茅的初生嫩芽,即茅针,洁白柔软,可以食用。“野外采来的白茅,又漂亮又特别,那是因为美人送的。”这是爱屋及乌,情人眼里出西施。

白茅开花时间在四五月份,这与《拔根芦柴花》的季节正好吻合;白茅花有淡淡的清香,与“清香那个玫瑰玉兰花儿开”也能对上铆。

来想象一下那个浪漫的场面:春末夏初,莺歌燕舞,俊男靓女,劳动之余到田边芦柴滩休息,偷里忙闲谈情说爱。女孩古灵精怪,拔一把白茅花,暗中示好,但男孩呆头鹅似的。女孩一次次类比、敲打,又是“蝴蝶恋花”又是“鸳鸯戏水”的,甚至邀请月下幽会,直白而大胆,率真而有趣。这表白,秉承了《诗经》里爱情诗的一贯手法:“思无邪。”

作者:张粉英

来源:扬子晚报

图片摄影:张粉英

| 微矩阵

 报纸广告服务 新媒体广告刊例价 技术服务

地址:南京市建邺区江东中路369号新华报业传媒广场 邮编:210092 联系我们:025-96096(24小时)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70004 视听节目许可证1008318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苏字第394号

版权所有 江苏扬子晚报有限公司

 苏ICP备13020714号 | 电信增值业务经营许可证 苏B2-20140001